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善以及体检和B超等影像学技术的广泛普及,以往欧美国家高发的胆囊息肉在国内,特别是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已成为 胆道外科的 常见疾病。目前我国胆囊息肉的发病率在7-10%左右,主要集中在20-50岁人群,女性发病多见。
胆囊息肉是泛指由胆囊壁向腔内突起或隆起的一类局限性病变的总称,均有胆囊壁增厚或隆起的软组织病变,是形态学的名称,可以是球形或半球形,有蒂或无蒂,多为良性。涵盖多种疾病,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胆囊腺肌症、腺瘤性息肉和早期胆囊癌等20余种病变。
由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70-90%为胆固醇性息肉,因此,胆囊息肉样病变多数可归于代谢综合征范畴。对于胆固醇性息肉患者,需明确其代谢相关疾病罹患情况,包括:血脂、血糖、血压、心脑肾血管、肥胖、脂肪肝等等。
由于部分胆囊息肉存在癌变风险,或者其本身即为癌前病变,因此容易给广大的患病人群造成恐慌;同时胆囊受之于父母必有其功能,对于症状不明显的胆囊施行切除手术,多数人存在顾忌与不舍,从而造成了胆囊息肉患者的“前怕狼后怕虎”的尴尬心态。
正是由于这种情况较普遍的存在,对胆囊息肉的客观、正确的全面评估与综合判断,有利于“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从而可以减少罹患胆囊息肉之后的恐慌、顾忌与焦虑。
目前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腹腔镜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生对胆囊息肉的手术适应证比较宽松,如常仅把直径大于10毫米作为是否手术的界限。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彩色超声技术的更新,彩色超声的声像图可清晰显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位置、数量、大小、形态、基底宽窄、血流情况能初步判断其性质,为临床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有不少学者对胆囊息肉的治疗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以前手术有些扩大化了,对于胆囊功能良好、无潜在恶变可能的、体积较小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可能没有必要。由于症状、体征及影像学等手段,在手术之前确定胆囊息肉的性质依然很困难,对于怀疑有恶变潜能的胆囊息肉仍应积极干预,只是在手术指征的把握上应更加严格。
治疗策略
一、定期随访观察
主要针对胆固醇性息肉和病变较小 (5毫米左右), 胆囊功能良好且无任何症状的良性非胆固醇性 息肉样病变。随访时间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 3到6 个月复查一次,一旦出现影响病人日常工作、生活的症状且能排除 其他消化系统 疾病时再考虑手术治疗。
二、药物+饮食调整+运动
主要针对胆固醇性息肉(3毫米以下),可采用利胆溶石药物,加以饮食调整及适当运动,3到6个月左右复查了解治疗效果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三、手术治疗
胆囊切除手术:主要针对
①有症状、胆囊功能差、进展迅速的胆囊息肉。
②癌变评估风险很大的息肉。
最后我们想说,胆囊息肉是常见病、多发病,一旦罹患不需惊慌,但需要科学、专业的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