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为慢性;或为急性坏死型中耳炎的直接延续。鼻、咽部存在慢性病灶亦为一重要原因。一般在急性炎症开始后6~8周,中耳炎症仍然存在,统称为慢性。
01
、病理病因
主要病因可概括为:
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获恰当而彻底的治疗,或治疗受到延误,以致迁延为慢性。此为较常见的原因。
②急性坏死型中耳炎,病变深达骨膜及骨质,组织破坏严重者,可延续为慢性。
③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如猩红热、麻疹、肺结核等传染病,营养不良,全身慢性疾病等患者。特别是婴幼儿,中耳免疫力差,急性中耳炎易演变为慢性。
④咽鼓管长期阻塞或功能不良。
⑤鼻部和咽部的慢性病变,如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慢性鼻窦炎等,亦为引起中耳炎长期不愈的原因之一。
⑥ 鼓室置管是否可并发本病尚无定论。据统计,经鼓室置管的小儿中有15%-74%并发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认为造成继发感染的原因可能系中耳内原有的病原体繁殖,或由通气管污染所致。
⑦ 乳突气化不良与本病可能有一定关系。因为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儿中,乳突气化不良者居多。
常见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绿脓杆菌次之,其他较常见的致病菌有奇异变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普通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阴沟杆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以及大肠杆菌,产碱杆菌等。值得注意的是:病期较久者常出现两种以上细菌的混合感染;常见致病菌可因地区不同而异;经过一段时间后致病菌可发生改变;无芽孢厌氧菌的感染或其与需氧菌的混合感染正受到关注。
02
、诊断
根据耳内长期持续或间断流脓,鼓膜穿孔,以及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诊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不难。但是,由于各类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预后及处理原则不同,因此仅仅停留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这一诊断上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局部检查的基础上,结合X线检查结果,对病变类型作出明确的诊断。
单纯型:乳突X线摄片常为硬化型,而无骨质缺损破坏。
骨疡型:乳突X线摄片为硬化型或板障型,伴有骨质缺损破坏。
胆脂瘤型:乳突X线摄片示上鼓室、鼓窦或乳突有骨质破坏区,边缘多浓密、整齐。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X光片
03
、分类
按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可分以下三型:
1、单纯型(最常见)。多由于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时,致病菌经咽鼓管侵入鼓室所致 ,又称咽鼓管室型。炎性病为主要位于鼓室粘膜层,鼓室粘膜充血、增厚,圆形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及腺体分泌活跃。
临床特点:耳流脓,多为间歇性,呈粘液性或粘液脓性,一般不臭。量多少不等,上呼吸道感染时,脓量增多。鼓膜穿孔多为紧张部中央性,大小不一,但穿孔周围均有残余鼓膜。鼓室粘膜粉红色或苍白,可轻度增厚。耳聋为传导性,一般不重。乳突X线摄片常为硬化型,而无骨质缺损破坏。
2、骨疡型中耳炎又称肉芽型中耳炎。常为重型急性坏死型中耳炎未愈所致。除中耳粘膜充血、水肿,有圆形细胞浸润外,粘膜上皮破坏,病变深达骨质,听小骨受破坏,鼓窦周围甚至岩部骨质可产生坏死,形成慢性骨疡,可产生死骨;局部有肉芽组织或息肉生长。
临床特点:耳内长期持续流脓,量时多时少;脓液粘稠,如长期不清洗,脓液可有臭气,清洁后消失;如遇炎症急性发作或肉芽组织受到外伤时,耳内可流鲜血,或脓内混合油血液。耳镜检查时可见鼓膜紧张部大穿孔或边缘性穿孔,甚至紧张部鼓膜几乎完全损毁。所谓边缘性穿孔是指穿孔四周的边缘中有一部分已达到鼓环和鼓沟,该处无残存鼓膜。鼓室内或穿孔附近可见肉芽或息肉,具有长蒂的息肉可越过穿孔坠落于外耳道内,掩盖穿孔,妨碍引流。有些肉芽或息肉组织的根部可能位于卵圆窗附近,盲目的撕拉可致镫骨足板脱位而并发迷路炎。
3、胆脂瘤型中耳炎所谓胆脂瘤并非真性肿瘤,而是一种位于中耳内的囊性结构。囊的内壁为复层鳞状上皮,囊外以一层厚薄不一的纤维组织于邻近的骨壁或组织紧密相连。囊内除充满脱落上皮及角化物质外,尚可含胆固醇结晶,故称之为胆脂瘤。后来由于在胆脂瘤内并未经常找到胆固醇结晶,所以又有表皮病或角化病之称。按其发病机理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
先天性胆脂瘤
为胚胎期的外胚层组织遗留与颅骨中发展而成。由于此种外胚层组织的无菌性,故可在颞骨内长期发展而不被察觉。其首发症状多为面瘫,听功能及前庭功能检查中可发现耳蜗及前庭功能受损。位于中耳的先天性胆脂瘤罕见,其主要表现为:鼓膜后方出现白色团块影,但鼓膜完整,正常,无内陷袋及可疑的穿孔疤痕。中耳的先天性胆脂瘤须与后天性胆脂瘤仔细鉴别,因为上皮团块亦可在过去的穿孔中移入鼓室,或通过内陷袋进入鼓室,日后穿孔或袋口封闭,而误诊为先天性。
后天性胆脂瘤
一般将其分为后天原发性胆脂瘤和后天性继发性胆脂瘤两种:
A:后天原发性胆脂瘤:此型病人无化脓性中耳炎病史,起病隐 袭,穿孔位于鼓膜松弛部或紧张部后上方,其病因可能与咽鼓管长期阻塞,鼓膜内陷袋形成有关。临床特点:后天原发性胆脂瘤可无耳内流脓史,继发性者患耳长期持续流脓,脓量多少不等,因腐败菌的继发感染,脓液常有特殊恶臭。传导性耳聋轻重不等。
B:后天继发性胆脂瘤:继发于化脓性中耳炎,鼓膜大穿孔或边缘性穿孔,复层鳞状上皮从穿孔边缘向后鼓室或上鼓室、鼓窦生长,形成胆脂瘤。
胆脂瘤形成机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主要的学说有
1)袋状内陷学说
2)上皮移行学说
3)鳞状上皮化生学说
4)基底细胞增殖学说
此外,在鼓膜成型术中,如位于移植物下方的鼓膜表皮层或锤骨柄后面的上皮层未完全撕脱,刮净,日后移植物下方可形成胆脂瘤,此种胆脂瘤属医源性。个别的外耳道胆脂瘤可破坏外耳道骨壁,侵入乳突腔,继发中耳胆脂瘤。
04
、预防
①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劳逸结合以增强体质。②治疗鼻腔,鼻窦与咽部疾病③患上呼吸道感染时,勿擤鼻,勿飞行,勿游泳,停止做鼻腔冲洗和咽鼓管吹张治疗;④积极开展各种急性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宣传正确的哺乳姿势:哺乳时应将婴儿抱起,使头部竖直;乳汁过多时应适当控制其流出速度。⑤根除各种引起咽鼓管狭窄的因素。⑥勿挖耳朵,患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时治疗要彻底穿孔,有要鼓膜的病人不宜游泳,洗头时或洗澡也要避免污水进入耳内,积极开展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普查工作、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切实的预防措施。从而降底慢性中耳炎的发病率。
05
、治疗原则
单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采取保守治疗,
骨疡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先行保守治疗,必要时再行手术治疗。
胆脂瘤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需要积极地施用手术治疗。
保守疗法也还包括高负压治疗及正压治疗等等。凡有鼻腔炎症,咽腔炎症和引起咽鼓管阻塞的因素如慢性鼻炎,鼻中隔偏曲,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等。要予以去除或适当治疗。
治疗原则为消除病因,控制感染,清除病灶,通畅引流,以及恢复听功能。
06
、治疗方法
1、病因治疗: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的病灶性疾病,如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等。
2、局部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类型的病变,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类:①单纯型②骨疡型 ③胆脂瘤型
以局部用药为主。流脓停止、耳内完全干燥后穿孔或可自愈,穿孔不愈者行鼓膜成形术。急性发作时全身应用抗生素。
A:局部用药:应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用药:
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水溶液或抗生素(或抗菌药)与糖皮质激素混合液,如0.3%氧氟沙星滴耳液,复方利福平滴耳液,3%洁霉素液,0.25%氯霉素液等。用于鼓室粘膜充血、水肿,有脓或粘液脓时。
酒精或甘油制剂,如3%硼酸酒精,3%硼酸甘油,2.5%~5%氯霉素甘油等。可用于粘膜炎症已逐渐消退,中耳潮湿者。
粉剂,如硼酸粉,磺胺噻唑与氯霉素粉等,仅用于穿孔大,分泌物很少者,有助于干耳。
局部用药注意事项:
用药前,应彻底清洗外耳道及鼓室内外的脓液。可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清洗,然后用棉签拭净或以吸引器吸尽脓液,方可滴药。
含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滴耳剂或各种溶液(如复方新霉素滴耳液,庆大霉素等)用于中耳局部可引起内耳中毒,忌用之。
水溶液易经小穿孔进入中耳为其优点,但亦易流出;甘油制剂比较粘稠,接触时间持久,却不易通过小穿孔。
粉剂宜少用,用粉剂时应择颗粒细、易溶解者,一次用量不宜多,鼓室内撒入薄薄一层即可。穿孔小、脓液多者忌用粉剂,因可堵塞穿孔,妨碍引流,甚至引起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避免用有色药液,以免妨碍对局部的观察。
需用抗生素滴耳剂时,宜参照中耳脓液的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无耳毒性的药物。
忌用腐蚀剂。
单纯型
滴耳法: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患耳朝上。将耳廓向后上方轻轻牵拉,向外耳道内滴入药液3~5滴。然后用手指轻轻按捺耳屏数次,促使药液通过鼓膜穿孔流入中耳。5~10分钟后方可变换体位。注意:滴耳药应尽可能与体温接近,以免引起眩晕。
滴耳药法
骨疡型
1、引流通畅者,以局部用药为主。但应注意定期复查。
2、小的肉芽可用10%~20%硝酸银烧灼;肉芽较大,烧灼无效者,可用刮匙刮除;中耳息肉可用圈套器摘除之。手术最好在显微镜下施行,看清肉芽或息肉根部后,用杯状钳小心咬除,忌用暴力撕拉。对根部位于鼓室后上方的肉芽不应盲目撕拉。
3、引流不畅,保守治疗无效,或疑有并发症者,行乳突手术。
胆脂瘤型
一旦确诊,原则上应及时施行乳突手术。上鼓室冲洗等保守疗法目前基本上已弃用,仅对个别的上鼓室小胆脂瘤并在医生的严密观察下进行。
乳突手术目的
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包括鼓室,鼓窦及乳突腔内所有的胆脂瘤,肉芽,息肉及病变的骨质和粘膜等。
保存原有的听力或增进听力。因此,术中要尽可能保留健康组织,特别是与传音功能有密切关系的中耳结构,如听小骨,残余鼓膜,咽鼓管及鼓室粘膜,乃至完整的外耳道及鼓沟等,并在此基础上重建传音结构。
尽可能求得一干耳。
热门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