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 ? ? ?前面几篇关于多汗症的文章已经从不同方面给大家介绍了多汗症(包括多汗症的危害;容易出现多汗症的九种体质和调理方法;现代医学对多汗症的认识;医圣张仲景治疗多汗症的九种治法;医圣张仲景及后世名医治疗头面部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妙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本文给大家介绍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认识和有哪些治疗的名方。
? ? ? ?朱丹溪是元代著名医家,原名朱震亨,因为他的家乡有条美丽的小溪,故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朱丹溪医术高明,经常患者服用几幅药就痊愈,所以被人称为“朱一贴”、“朱半仙”。代表著作包括:《丹溪心法》、《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其中《丹溪心法》里面记载了他对疾病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药。
? ? ? ??自汗,主要是白天醒是汗自出,超过了正常出汗量而言;盗汗是夜间人体睡着时不停出汗的表现,犹如强盗一般在夜间出现,所以形象的称为盗汗,那么朱丹溪如何认识自汗、盗汗的呢,又有哪些治疗自汗、盗汗的妙方,下面我们一一介绍。
? ? ? ?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丹溪心法》的“自汗篇”和“盗汗篇”,为了更好的反映朱丹溪的原义,文中会先给大家把原文列出来,然后再给大家分析一下。
《丹溪心法》“自汗篇”:
原文:“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东垣有法有方,人参、黄芪,少佐桂枝。阳虚,附子亦可少用,须小便煮。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能汗,凉膈散主之。痰证亦有汗。自汗大忌生姜,以其开腠理故也。”
注解:首先朱丹溪介绍了自汗常见的原因,前面的文章我们介绍到自汗多见于气虚、阳虚,而朱丹溪对自汗的认识更为的全面,认为除了气虚和阳虚之外,血虚、湿、痰也是自汗的常见原因。东垣指的是在朱丹溪之前的另外一个金元四大名医李东垣,提出了气虚自汗首选人参、黄芪、桂枝,阳虚比较明显的可以加附子,当然这里指的是熟附子,前面文章也提到过医圣张仲景的桂枝加附子汤也是治疗阳虚自汗的常用方剂,文中提出附子需用小便煮,古代童便常被作为中药药引使用,不过现代很少用童便当药引了。对于体内火重的人,火蒸体内湿气,也可以导致自汗,用凉膈散清火泻热治疗,热去则汗止,前面文章中提到的仲景的栀子豉汤、白虎汤、大承气汤都是泻热止汗的方法。痰重的人也会有汗,这在前面的文章中也提到过,这里所说的痰主要指的是无形之痰。文后说自汗大忌生姜,因为生姜有发汗开腠理的作用,不过这个不是绝对的,此处只是指的自汗的人平时不适合吃太多的生姜,但是很多治疗自汗的名方中都用了生姜,比如桂枝汤、小柴胡汤、就算朱丹溪治疗自汗的很多附方也有生姜,不过生姜只能少用,不能用太多,一般生姜配合大枣可以起到调和营卫、顾护脾胃的作用。
原文:“(附录)或问湿之与汗,为阴乎,为阳乎?曰:西南,坤土也,在人则为脾胃也。人之汗犹天地之雨,阴滋其湿则为露,露为雨也。阴湿下行,地之气也。汗多则亡阳,阳去则阴胜。甚则寒中湿胜,则音声如从瓮中出,言其壅也,不出也,以明其湿审矣。《内经》曰:气虚则外寒。虽见热中蒸蒸为汗,终传大寒,知始为热中。表虚亡阳,不任外寒,终传寒中,成痹寒矣。色以候天,脉以候地。形者乃候地之阴阳也,故以脉气候之,皆有形无形可见者也。又云: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外者为汗,盖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之者。故阴虚阳必凑,发热而自汗;阳虚阴必乘,发厥而自汗。故阴阳偏胜所致也。”
注解:文章开头朱丹溪将出汗和体内湿气比作自然界的雨和露,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也提到阳加于阴谓之汗,和朱丹溪有类似的意思,大体意思是阴液为汗液的基础,阳气为运行、蒸化阴液的,阴阳调和则汗出如常,阴阳失调则汗出失常。文中提出汗出亡阳,阳气不足则阴相对偏胜,严重者可出现寒湿中阻的情况,气虚的人可以表现出外寒的症状,比如恶风、怕冷等,虽然内热重的人开始可以表现为蒸蒸出汗,但是时间长了阳气受伤,最终会变为体寒,这里提到了多汗导致的体质转变,因为大量出汗,阳气受伤,内热体质的人也会变成大寒的体质,由于阳气亏虚,导致肌表不固,外寒侵袭,最终变为内寒、痹寒。人的体质可以通过气色、脉象等来判断。中医素有汗为心之液的说法,所以在内为心血,在外则为汗,提到了心血与汗的密切关系,还提出自汗多由于心肾亏虚所致。最后提到阴虚则燥热自汗,阳虚则手足冰凉而自汗,提出了阴虚阳虚失调导致自汗,且阴虚、阳虚自汗的基本区别。
原文:“玉屏风散:治自汗。防风 黄芪(各一两) 白术(二两)上每服三钱,水一钟半,姜三片,煎服。”
注解:玉屏风散是朱丹溪首创,后被后世医家奉为治疗气虚肌表不固出汗的首选方剂。朱丹溪以白术量最大,白术补气固表,健脾化湿,现在很多医家也喜欢以黄芪为主要,黄芪也有很汗的补气固表的作用。这里也验证了前面文章中关于生姜的认识,前面说自汗大忌生姜,但此处还是用了生姜,说明生姜只是不适合大量服用,作为方中佐药还是有治疗自汗的作用的。实证者不适合使用本方。
原文:“治自汗,虚弱之人可服。黄芪(蜜炙)防风 川芎 山茱萸肉 当归 炒白术 肉桂 炙甘草 五味子 人参(各一两)白茯苓(一两半)熟地(二两)肉苁蓉(三两)上每服五钱,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
注解:本方与补气血的名方人参养荣汤比较类似,但本方相比人参养荣汤更适合于自汗病人,因为方中加了防风遇收于散,山茱萸肉补肾阴、收敛止汗,本方补气血、补肾阴、收敛止汗的方剂,适用于体虚、气血亏虚、肾阴亏虚的自汗者。方中以肉苁蓉用量最大,肉苁蓉虽说温补肾阳,但温而不燥,为平补之良药,适合于肾虚自汗者。实证者不适合本方。
原文:“调卫汤:治湿胜自汗,补卫气虚弱,表虚不任风寒。麻黄根 黄芪(各一钱)羌活(七分)生甘草 当归梢 生黄芩 半夏(各五分)麦门冬 生地(各三分)猪苓(二分)苏木 红花(各二分)五味子(七个)上作一服,水煎热服。”
注解:上次讲到头面部多汗的时候谈到过本方,自汗多由于卫气不固所致,本方名为调卫汤,专为调理卫气虚弱而设,文中提到本方主要治疗湿气重、表虚不能耐受风寒的自汗者。方中羌活发散在表的风寒湿,古代名医治疗多汗症常常不是单纯的止汗,而是发汗与止汗并用,使在表的湿气发散出去了,卫气才能调和,本方集补气固表、收敛止汗、化湿、清热滋阴、活血通络于一方,以起到调和卫气的作用。方中以黄芪、麻黄根用量最大,提示本方还是以补气固表止汗为主要的作用,而且黄芪为补卫气的首选药物。本方有活血药物,孕妇、备孕或凝血功能异常、胃溃疡者不适合使用本方。
原文:“温粉:牡蛎 青皮 麻黄根 藁本 糯米 防风 白芷。上为末,周身扑之。”
注解:此处朱丹溪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外用治疗自汗的中药粉剂,本方牡蛎、麻黄根止汗,藁本、防风、白芷发散在表的风寒湿,青皮舒肝行气,糯米有条理脾胃的作用。诸药合用,外用止自汗。
原文:“何首乌末,津调封脐妙。”
注解:何首乌为补肝肾之阴,乌发的常用药物,生首乌还有通便的作用,此处记载何首乌外用封脐治疗自汗效果妙。根据何首乌的功效一般还是主要用于阴虚体质者。
原文:“黄芪建中汤:黄芪 肉桂(各三两)甘草(二两)白芍(六两)。每服五钱,姜三片,枣一个,入汤少许,水煎服。”
注解:黄芪建中汤为医圣张仲景的名方,但仲景方用的是桂枝,此处改为肉桂,桂枝为治疗自汗的常用药物,配合白芍为调和营卫的著名药对,此处改为肉桂一般多用于阳虚所致的自汗;仲景方本有饴糖的,主要起缓急止痛的功效,此处主要用于治疗自汗,故去饴糖。本方为治疗气虚兼有营卫不调自汗的首选方剂。本方白芍用量最大,可以起敛阴止汗的作用。内热重者不适合用本方。
原文:“凉膈散:连翘(一两)山栀 大黄 黄芩 薄荷叶(各半两)甘草(一两半)芒硝(一分)上以水煎服。”
注解:本方为以泻代清的一代名方,为后世医家广泛使用,适用于上中二焦火旺兼有大便不通者,内热去,则自汗止。本方为寒凉之药,若阳气、脾胃虚寒者不适合。
《丹溪心法》“盗汗篇”:
原文:“盗汗属血虚阴虚,小儿不须治。忌用生姜。东垣有方,用当归六黄汤,甚效。但药性寒。人虚者,只用黄芪六一汤。盗汗发热,因阴虚,用四物加黄柏;兼气虚,加人参、黄芪、白术。”
注解:本文提出了盗汗属于血虚、阴虚,相比自汗,盗汗的原因相对单一点,并且提出小儿盗汗不需治疗,因为小儿为纯阳之体,容易盗汗是正常的。同样提出了盗汗忌用生姜,生姜有散寒开腠理的功效。东垣指的是在朱丹溪之前的另外一个金元四大名医李东垣,朱丹溪治疗自汗、盗汗的学术思想是继承了李东垣治疗自汗、盗汗的学术思想,当归六黄汤是治疗盗汗的名方,文中提出此方治疗盗汗效果非常好,但是本方药性寒凉,对于体虚之人,只能用黄芪六一汤。盗汗兼有燥热、潮热者,属于阴虚体质的,可用四物汤加黄柏,四物汤是补肝血的名方由熟地、当归、白芍、川芎组成,黄柏为降虚火、退潮热的重要药物,所以四物汤加黄柏可以养血清虚热。兼有气虚的人,可以在滋阴药的基础上加人参、黄芪、白术,这几个要是补气固表止汗的常用药。
原文:“盗汗者,谓睡而汗出也。不睡则不能汗出。方其睡熟也,凑凑然出焉,觉则止而不复出矣,非若自汗而自出也。杂病盗汗,责其阳虚。伤寒盗汗非比,亦是心虚所致。宜敛心气,益肾水,使阴阳调和,水火升降,其汗自止。”
注解:此处详细介绍了什么是盗汗,睡觉时候汗出为盗汗,不睡的时候就没有汗出,当人体熟睡时,汗液自出,醒来即止,和自汗醒时自出不同。杂病指的未感外邪,由于机体内部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疾病,杂病盗汗主要是阳虚有关。伤寒主要指的是感受外邪(特别是寒邪)所致的疾病,伤寒盗汗主要是心虚所致,提出了伤寒盗汗治疗主要以收敛心气、补益肾阴为主,此处主要提出的使心肾调和、阴阳调和,盗汗自止。关于水火升降,因为中医认为心属火,肾主水,心火和肾水相互交通,则阴阳调和,若心肾不交,则阴阳失调,故盗汗。
原文:“当归六黄汤:治盗汗之神剂。当归、生地、熟地、黄连、黄芩、黄柏、黄芪(加倍)上用五钱,水煎服。或加甘草、麻黄根、炒栀子、去归。”
注解:朱丹溪将当归六黄汤作为治盗汗之神剂,足见本方疗效,临床用此方治疗盗汗效果确实非常好,但上面也提到了本方药物比较寒凉,只适合阴虚内热的人,如果患者兼有脾胃虚弱或阳虚切忌不能用本方,以免加重脾胃亏虚以及阳虚,对于体虚盗汗朱丹溪提出可以用黄芪六一汤,本方下面会给大家介绍。而且本方的要点是黄芪的量是其他药的两倍,可见盗汗虽然是阴虚内热为主,但是为防药物过于寒凉,所以用大量温性的黄芪防止药物过于寒凉,且黄芪是补气固表止汗的要药,不仅对于自汗,而且对于盗汗黄芪都是常用的药物。方后还提出了本方的加减方法,对于脾胃虚弱的人可以加甘草顾护脾胃,对于汗出较多的可以加麻黄根止汗,对于内热明显者可以加炒栀子,对于血虚不明显者可以去当归。
原文:“黄芪六一汤:黄芪六两、甘草一两。上各用蜜炙十数次,出火毒。每服一两,水煎。”
注解:对于盗汗且脾胃虚弱者可以用黄芪六一汤,本方补气固表止汗,药物偏温,适合脾胃气虚所致盗汗者。如果典型的阴虚内热体质还是建议用当归六黄汤。
原文:“白术四两,分作四分,一分用黄芪同炒,一分用石斛同炒,一分用牡蛎同炒,一分用麸皮同炒。上各微炒黄色,去余药,只用白术研细。每服三钱,粟米汤调下,尽四两妙。”
注解:本方以白术为主药,健脾补气固表,然后分成四份和其他药同炒,与黄芪同炒主药加强补气固表止汗的作用,与石斛同炒加强可以增加滋阴的作用,与牡蛎同炒增加滋阴潜阳止汗的作用。麸皮为小麦最外层的表皮,为中药炮制过程中的常用药,麸皮炒白术可以增强白术健脾的作用。粟米汤可以增强调和脾胃的作用,全方主药作用是健脾补气固表止汗,兼有滋阴、潜阳的作用,适用于气虚表虚不固兼有阴虚阳浮的盗汗。
原文:“正气汤 黄柏(炒)知母(炒,各一钱半)甘草(炙,五分)。上作一服,水煎。食前热服。”
注解:本方主要治疗阴虚内热所致的出汗,黄柏、知母为滋阴清热的常用药对,比如滋阴清热的名方知柏地黄丸就是六味地黄丸加上知母、黄柏,本方加炙甘草主要怕黄柏、知母太多寒凉,所以加炙甘草顾护脾胃,所以盗汗虽为阴虚内热所致,但是由于滋阴清热药易伤脾胃,所以朱丹溪处处注意顾护脾胃,从论述当归六黄汤太过寒凉,到正气汤的加炙甘草,都体现了顾护脾胃的重要性。虽然本方加了炙甘草顾护脾胃,但本方仍偏于寒凉,对于脾胃亏虚或阳虚者慎用。
原文:“麦煎散:治营卫不调,夜多盗汗,四肢烦疼,肌肉消瘦。知母 石膏 炙甘草 滑石 地骨皮 赤芍 葶苈 杏仁(炒,去皮尖) 人参 白茯苓 麻黄根上为末,每服一钱,煎浮小麦汤调下。”
注解:本方为治疗营卫不调所致的盗汗证,营卫不调、血脉不通,湿热内阻,故四肢疼痛;阴虚内热,故烦躁;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记载:“阳化气,阴成形”,阴虚所以肌肉消瘦。方中知母、石膏、炙甘草主要是白虎汤,白虎汤中有粳米,此处未用,白虎汤清肺胃实热效果较好;配合滑石清利湿热;赤芍活血凉血、地骨皮凉血退热,配合白虎汤清热凉血;葶苈子、杏仁调理肺气;人参补气健脾,茯苓健脾化湿,此二药也有顾护脾胃之义;麻黄根、浮小麦收敛止汗。诸药合用,清热凉血、清利湿热、调理肺气而不伤脾胃,肺气不利,则卫气不调,营血有热,则营血不调,所以称为营卫不调所致盗汗。肺气调则卫气调,营热清则营血调,所以本方可以治疗营卫不和所致的盗汗。因为本方以浮小麦煎汤调下,所以称为麦煎汤,本方总体偏于寒凉,虽加人参、茯苓顾护脾胃,但是对于脾胃亏虚或阳虚者还是慎用,药物中有活血及滑利之品,备孕女性及孕妇禁用。
原文:“治别处无汗,独心孔一片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病在用心,宜养心血,以艾煎,调茯苓末一钱服之,名曰心汗。又青桑第二叶(指嫩桑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调服,最止盗汗。”
注解:本段论述心前区汗出称为心汗,多是思虑过多,耗伤心血所致,治疗以艾叶煎汤,冲服茯苓粉治疗,艾叶温阳散寒,茯苓宁心安神,温通心阳而安心神。《本草纲目》也记载治疗盗汗不止:用熟艾三钱、白茯神三钱、乌梅三个,水一钟,煎八分,临卧时服。和朱丹溪治疗心前区盗汗的方法异曲同工。且《本草纲目》将茯苓换成了茯神,安神的效果更好,且加了乌梅,可以养心阴,收敛止汗。青桑第二叶指的是嫩桑叶,将嫩桑叶烘焙干为粉末,用米汤调服,有很好的止盗汗的作用。
本文主要介绍了朱丹溪对于自汗、盗汗的认识和常用方药,由于古文文义深奥,所以每段条文都给大家逐一注解,但不一定能完全反应朱丹溪的原义,所以把原文附上,如果大家有更好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里面留言,以供大家学习参考,以上方药所标注的剂量均为原书剂量(如果使用需要按照现代剂量换算,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儿童、孕妇、备孕女性慎用,合并其他疾病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后面会给大家介绍更多名医对于多汗症的认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
热门中医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