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心理治疗
产后抑郁症的治疗选择应视患者症状严重度及其功能状态而定,如能否照料新生儿。轻中度症状通常无需转诊精神科即可处理,但如果患者对初始治疗应答不佳,或症状严重,尤其是存在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观念、躁狂或精神病性症状时,则应紧急转诊至精神科。
治疗产后抑郁的阻碍包括病耻感、污名化,以及一些更实际的问题,包括经济状况不佳、难以转运、需要照料孩子及缺乏专业的医疗服务。在初级保健机构或产科设置精神卫生服务点、提供培训或多团队协作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
对于轻度抑郁患者,一些加强支持的社会心理干预,如同伴支持或非指导咨询等可作为一线治疗。
对于中度抑郁患者,以及对社会心理干预应答不佳的轻度抑郁患者,推荐采用正式的心理治疗,着眼于生育这一过程所带来的挑战。大部分研究探讨的是限定时间的结构化心理治疗,如认知心理治疗及人际治疗,团体或个体形式均可,为期12-16周。认知行为治疗聚焦于改变适应不良的思维模式和/或行为,以促成情绪状态的积极变化。人际治疗则将心境与人际关系及生活事件联系在一起,致力于改善人际关系,以促成患者从少女到为人母亲的转变。
药物治疗
若单独采用心理治疗未能缓解症状,或症状严重需要快速治疗,或患者本人倾向于用药时,推荐开展抗抑郁药治疗。目前尚缺乏比较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和单用药物治疗的研究;在非产后人群中,联合治疗可能在功能转归方面带来获益。
大部分SSRIs可通过乳汁分泌,但其剂量低于母体的10%;对于接受母乳喂养的健康足月儿而言,此类药物一般可以与哺乳兼容。尽管有关后代长期发育的数据较为缺乏,但在大部分情况下,无需劝阻正在服用抗抑郁药的母亲哺乳。然而,若母亲在哺乳过程中存在困难,或缺乏睡眠已成为抑郁症状的持续因,临床医师也应支持患者不再哺乳的选择。
尽管SSRIs在经由乳汁分泌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考虑到抑郁复发的风险,通常不建议因哺乳更换抗抑郁药。针对新发产后抑郁患者,通常推荐使用舍曲林作为一线治疗,因为该药进入乳汁的量很小。鉴于已有超过50例个案报告称,使用氟西汀或西酞普兰哺乳时对新生儿几无副作用,上述药物也应作为一线选择。SNRIs和米氮平常用于SSRIs无效或患者既往对这些药物产生积极应答时;现有证据提示,这些药物进入乳汁的量同样很小。然而,目前针对哺乳期妇女使用上述药物的个案数少于50例,其安全性证据仍有限。既往有使用安非他酮时婴儿发生惊厥的个案报告,故宜考虑选用其他抗抑郁药(包括上述药物)。一些更新的抗抑郁药的哺乳安全性证据仍有限,故仅应在其他药物不可用或无效时使用。
考虑到潜在副作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很少用于产后抑郁症患者。由于进入乳汁的药物剂量相对较高,且存在包括心脏风险在内的其他顾虑,一般避免针对产后抑郁患者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此外,多塞平尚有发生婴儿呼吸抑制、吸吮不足、肌张力低下及呕吐的个案报告。
尽管目前尚缺乏有关产后抑郁治疗时长的数据,但一般建议为降低复发风险,抗抑郁药治疗应维持6个月至1年,随后逐渐减停。对于有抑郁复发史的患者,维持治疗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严重产后抑郁症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抑郁药之外的其他药物。针对严重焦虑和/或失眠,可临时使用苯二氮?类药物,直至SSRIs类药物起效。伴有精神病性特征的抑郁患者可能需要联用抗精神病药。若患者对药物治疗应答不佳,或存在活跃的自杀企图及精神病性症状,可能需要住院和/或接受躯体物理治疗(如电休克)。
其他治疗
对于部分患者而言,激素水平的波动可能是触发产后抑郁的原因,有研究探讨了激素防治产后抑郁的效果。一项小规模研究显示,雌激素透皮贴剂或可减少产后抑郁症状,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另一项研究中,一种合成孕激素可升高产后抑郁的风险。
结论及推荐
未经治疗的产后抑郁对母亲、婴儿及家人的健康均可造成影响。妊娠期女性应获取有关产后抑郁征象、症状及其影响的信息。每次与患者接触时,围产期医疗护理均应将情绪和焦虑状况纳入询问的范围,此过程可借助简易筛查工具。若明确诊断产后抑郁,应告知患者所有的治疗选择。具体治疗手段应视病史、症状严重度、对功能的影响、患者个人喜好、专家意见及资源而定。
患者如果存在未经治疗的抑郁病史,且符合DSM-5围产期抑郁症发作的诊断标准。患者并无自杀倾向及精神病性症状,抑郁严重度为中度。可认真采集病史,评估既往精神症状、社会支持、与亲密配偶的关系及其他生活应激源,并检查血红蛋白水平及甲状腺功能。可给予患者同伴支持,同时也应采用正式的心理治疗,如人际疗法或认知行为治疗,个人、团体及线上形式均可。
若上述治疗未能奏效,或患者本人倾向于药物治疗,则可考虑使用与哺乳不冲突的抗抑郁药。考虑到较好的哺乳安全性,一般推荐使用舍曲林,以50mg/d起始,1周后评估副作用及自杀风险;若有必要,每2周加量50mg,日高量200mg,直至实现完全缓解。此后,药物治疗应持续至少6-12个月,以降低复发风险。建议患者在症状重现时寻求医疗帮助。
热门中医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