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肿瘤标记物:肿瘤标记物是伴随肿瘤发生在血液或特定组织中产生的分子,这些物质存在于肿瘤组织或宿主体液中,而在健康宿主中没有或微量,通常包括蛋白质(上皮黏蛋白、胚胎蛋白、糖蛋白等)、激素、酶、糖决定簇、病毒和肿瘤相关基因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标记物有多种,目前应用广泛的主要包括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CA50、糖类抗原CA19-9
?
癌胚抗原(CEA):
CEA?发现最早,至今仍是肠癌患者应用最广泛的肿瘤标记物,CEA?是在很多细胞中有表达的蛋白质,其中也包括肿瘤组织和发育中的胎儿
一般认为?CEA?主要用来诊断肠癌、胰腺癌、胃癌、乳腺癌、肺癌、甲状腺癌及卵巢癌,其上调表达水平一般超过?20 ng/ml。
成人血清中?CEA?正常水平一般小于?2. 5 ng/ml;但是一些环境因素也可以增加?CEA?的表达水平,像吸烟、病毒感染、肠炎、胰腺炎及肝硬化等疾病
一些良性肿瘤也会诱导?CEA?的表达上调,但一般不会超过?10 ng/ml。
甲胎蛋白(AFP):
AFP是细胞原始再生化的一种标记,这种蛋白主要来自人胚胎卵黄囊(子宫、卵巢相关)及后来发育的胎肝或肿瘤原始细胞,在结构上类似于人血清白蛋白的一种单链糖蛋白,主要由肝细胞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
正常情况下以低浓度形式存在于成年人体内,通常小于 20μg/l(ng/ml),AFP是诊断肝癌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肝癌是细胞原始化一种特殊情况。
?细胞原始化再生化在人体中现象很多,包括肝硬化后肝细胞再生、细胞损伤后细胞再生、胎儿的肝脏发育等,都是肝细胞从原始化逐渐发育为成熟肝细胞的过程。不过约20%的晚期肝癌患者(AFP的无序表达,阴性)不升高。在其它胃肠肿瘤如胰腺癌或肺癌及肝硬化等,在生殖细胞肿瘤出现AFP阳性率为50%也可升高。
AFP?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好的用于肝癌的筛查指标,特别是对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等高危人群,联合使用?AFP?和肝脏超声,可以发现早期肝癌,并取得良好的疗效。
如果AFP大于500微克/升、且持续4周(500ng/ml),或AFP在200~500微克/升(200-500ng/ml)、持续8周者需要密切注意的。要高度怀疑肝癌的可能性,对于肝癌复发的监测,建议3~6?个月测定1次?AFP,连续两年,以后每年测定1次。
AFP 异质体:由于细胞特性以及所处的生理与病理状态不同,各种糖链加工酶的活力也各不相同,导致合成的AFP糖链结构具有不均一性,这些不同糖链结构成为AFP异质体,AFP-L3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血清中AFP-L3的水平随着肝细胞癌的生长成线性升高.
糖类抗原(CA19-9):
CA19-9?是消化系统肿瘤中发现的一种抗原,一般认为在消化系统肿瘤(胰腺肿瘤、胆道肿瘤、胃结肠肿瘤)中升高。
有研究认为在?21%~42%的胃癌患者中、20%~40%?的结肠癌患者中以及?71%~93%的胰腺癌患者中都有发现。
胰腺癌时CA19-9升高,体内的?CA19-9?水平与疾病的发展阶段有紧密的联系,并与能否成功接受手术治疗的能力有关,CA19-9?水平超过?1000U /ml?的患者很可能无法切除肿瘤,同时CA19-9?也被认为是从良性转为恶性的标记物。
同时,由于?CA19-9?的非器官特异性,所以胃癌、肝癌和结/直肠中?CA19-9?也会表达增加。
CA19-9?也与胆道疾病密切相关。最近就有美国学者研究表明前?CA19-9?的水平升高可以作为恶性胆道疾病术后存活率的独立预警因素。
靶向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是一种精准治疗方法,通过药物或者某些物质对特定的肿瘤细胞靶点进行作用,以干扰肿瘤的生长、分裂和扩散,最终阻断肿瘤细胞的增生。肿瘤靶向治疗也被称之为“分子靶向治疗”,这是当前在抗肿瘤方面开发的重点药物,为现在的精准医疗奠定了良好基础。
?? 靶向治疗虽然不会对正常细胞造成太大伤害,但并不是完全不会损伤正常细胞只不过同以往的化疗药物相比,副作用会小很多,另外靶向治疗也要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和身体素质不同,治疗效果也不一样。靶向药物的副作用具体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皮肤类不良反应:例如皮疹、甲沟炎等。皮肤反应在靶向治疗中比较常见,不良反应一般在皮脂腺分泌旺盛的身体区域容易发生,像脸部、头发、上身躯干等部位。通常用药一周左右就会发生皮肤类不良反应,用药 3-5 周左右这种不良反应将更加严重,停药4周后,不良反应就会慢慢消退。
应对策略:患者若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皮疹,应在治疗过程中坚持每天用不含酒精的润肤露涂抹全身,避免日晒,露在外面的皮肤最好涂抹防晒霜,另外不要立马停止用药,先对具体情况进行评估,然后再进行相应处理。患者若出现甲沟炎,可根据程度每日使用不同频次的新霉素软膏,另外可口服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患者若用药后不良症状无改善,可停药,改为每日使用复方新霉素软膏 2-3 次。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例如高血压、血栓等,心血管类不良反应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 60 岁以上人群要多加注意。
应对策略:若患者平常血压控制良好,在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后出现血压升高,可根据情况更换另一种降压药物或者将原有的降压药物加量服用。若口服降压药已经无法控制血压,则需要停止使用抗血管生成的药物。靶向治疗后出现血栓的情况比较少,但若患者发生血栓,比如下肢静脉血栓、门静脉血栓等,需要进行临床密切监测,同时使用抗凝药物(华法林或其他)进行预防性治疗,但同时要注意,此类药物也可能同时增加出血风险,要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腹泻:例如腹泻,每日腹泻在 6次以下者,可在继续使用靶向药物的同时服用止泻类药物;若患者每日腹泻超过 6次,则要暂时停药止泻,并进行静脉补液;若每日腹泻次数超过 10 次,并且肉眼可见血便,需要停药止泻,并且给予静脉补液,待患者恢复,减少靶向药物用量。
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其发生情况及机制与腹泻类似。处理:通过饮食调节可减轻症状,如药物不与食物同服(宜在进食1h前或进食2h后服药)。建议吃高蛋白高热量清淡的食物,少量多次吃。轻中度症状可考虑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地塞米松、苯海拉明联合应用提高止吐效果;必要时每天一次氯丙嗪治疗也能有效控制恶心呕吐症状;症状严重时需应用5-HT3受体拮抗剂治疗,脱水严重时要适当补充液体及电解质。
呼吸系统不良反应:例如间质性肺炎等。患者通常在使用靶向药物 3-7周后出现间质性肺炎,这种情况在我国不太常见,但若发病后未得到及时处理,患者有可能出现严重情况。所以若出现了严重的间质性肺炎,需要停止使用靶向药物,同时为患者吸氧和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经验性治疗。
热门中医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