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新冠病毒正蔓延,武汉告急需驰援。
保家卫国严防控,全民宅家没事干。
担心焦虑又害怕,惶恐无聊更不安。
眼睛一睁闭不上,心烦意乱闹失眠。
都说"到了啥也不干躺在床上就能为国家做贡献的时候了",谁知道躺在床上居然这么难?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失眠:
我们每天都需要一定时间的睡眠,睡多久才是合适的呢?其实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一般来说不少于6-6.5小时都是正常的,但也不是说少于这个标准就是失眠。
世卫组织的定义是,一周内至少三天入睡困难或难以维持睡眠,内心苦恼,白天精力不济;同时可能有身体紧张、心跳加快、出汗等躯体症状。根据临床统计,大概超过30分钟的不能入睡,以及醒后再难入睡,就可能被归为失眠。
所以说,偶尔睡不着一下下,对白天也没有造成很严重的影响,不算失眠,也没必要过分紧张。
那么有连续入睡困难,时间也超过30分钟,但持续时间不超过1个月,叫做"急性失眠",大多数疫情发生之后因为焦虑引起的失眠都属于"急性失眠"。
失眠是"诱发因素"、"易感因素"和"维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诱发因素",一般是指突发事件,如新冠肺炎的疫情等。
"易感因素",是指容易引发失眠的某些个性化的因素,包括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
①生物因素,如:针对疫情,我们需要居家防护,生活环境变得单一,生活规律突然改变,体力活动明显减少,而需要全天在家带宝宝的家长们体力活动可能明显增加,这些都使我们的身体更加敏感;??
②心理因素,如:过度关注负面消息,容易使我们感到忧虑,或引发我们的过度思考;
③社会因素,如:闭门谢客使得家庭成员间的接触频率增加,有些家庭中成员可能因作息时间不一致;疫情中对亲朋好友的远程问候,有时会变成相互提醒或一起吐槽,这些都是我们在社会情境下的相互影响。
"维持因素"是指我们为解决失眠而采取的不良应对策略。如为了尽快睡着,在白天长时间躺在床上酝酿觉意,或者白天多次小睡导致夜里不感到困倦,在睡眠时间玩手机,吸烟解闷、喝酒助眠、短期内过度运动使身体处于兴奋状态等。
以上这些都可能影响到我们的睡眠。
失眠本来不算毛病,但经常失眠容易把人整出毛病。
为了安稳入睡,我们通常解决失眠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调整。如果患有不稳定或未缓解的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或是因为因为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滥用,或其他药物导致的失眠,那么必须要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暂时并不适合我们即将推荐的方式。
对于临时出现失眠现象且程度较轻的小伙伴,疫情当前,为了预防交叉感染,我们很难再出门去医院, 认知行为方面的调整是个可以自己尝试的选择。
调整认知,改变关于睡眠的错误观念
①长时间待在床上,能帮助睡眠,或者至少是休息?错!
实际上:君不见,待机模式也耗电!睡眠有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保存能量、保护大脑、增强免疫、促进机体康复、保持心理健康等作用,仅仅清醒地待在床上,是很难实现睡眠的诸多功能的。长时间待在床上还容易降低睡眠动力,加重失眠现象。
②最近没睡好,白天多补觉?错!
实际上:过了这村,就没了这店!对于我们一直居家防护的普通人来说,补觉可能会减少清醒时间,造成睡眠动力不足,打乱睡眠平衡。偶尔白天补觉,易使我们在下一次想睡觉时,更加不易入睡;而经常白天补觉,则可能出现在补觉之后的几天里,入睡和维持睡眠都有困难。长期的睡眠平衡紊乱, 会使失眠问题持续存在。? ? ?
对于坚守在一线的"防疫战士"们,补觉是没办法的办法,?对我们来说,补觉则是"得不偿失"。有条件还是要减少补觉行为,养成睡眠规律,才能更好地保持身心健康。
热门中医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