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我国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技术应用现状及进展
李长霖,周 乐,孙 辉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0,40(2):195-198
摘要
细针穿刺活检(FNAB)作为甲状腺结节诊断的新技术,以其高敏感度和高特异度被国内外医疗工作者广泛认可。我国FNAB技术起步相对较晚,各地技术掌握水平参差不齐。纵观近10年甲状腺结节FNAB临床报道发现,我国FNAB发展具有迅猛发展、热点层出的特征,然而,在临床指征把握、穿刺取材以及结果判读上仍存在良莠不齐、有待规范等问题。因此,严格把握穿刺指征、获取满意穿刺标本和准确判读穿刺结果有助于FNAB质量控制措施的全面施行,推进甲状腺疾病迈向精准医疗时代。
细针穿刺活检(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 FNAB)作为微创诊断技术,可在术前明确甲状腺结节性质,为甲状腺疾病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依据,是甲状腺诊治决策的关键。目前,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美国甲状腺学会(ATA)、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和中国指南均将甲状腺结节FNAB检查作为A类推荐。我国FNAB技术开展较晚,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各级医院对穿刺技术的掌握和结果解读能力参差不齐。本文通过检索我国学者近10年有关甲状腺结节FNAB相关文献,对中国甲状腺结节FNAB应用现状进行分析。
1 我国FNAB发展历程
甲状腺结节穿刺活检技术已有170余年的历史,但最初并未受到医生的重视。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FNAB技术,随着甲状腺结节的逐年增多,医患对甲状腺结节诊疗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FNAB逐渐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
1985年6月,曾宪九和贾振庚首次进行100例甲状腺结节触诊下细针穿刺吸引检查并进行了临床报道,拉开了中国甲状腺结节FNAB诊断的帷幕[1]。2012年,我国发表了《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2](以下简称2012版指南),肯定了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FNAB检查的临床价值,并且规范了FNAB适应证和判读标准。经过5年的摸索与实践,经国内相关专家讨论,2018年3月中国医师协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了《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专家共识及操作指南》(以下简称2018版FNAB指南),用于普及、规范甲状腺结节FNAB技术,推动该项技术顺畅发展[3]。
2 我国FNAB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甲状腺结节FNAB技术开展较晚,但在近10年中该技术得到迅猛发展。通过检索我国学者近35年(1982—2017年)论文发表情况以及近10年(2008—2017年)甲状腺结节FNAB相关临床报道,得出以下结论。
2.1 沉寂多年,渐受关注 我国最早有关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的临床研究报道于1985年,但此时FNAB技术并未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经历了20余年的沉寂,自2008年开始,有关甲状腺结节FNAB的相关研究逐渐走进医生视线。2012年指南发布之后,更多学者关注于甲状腺结节FNAB诊断。
2.2 迅猛发展,热点层出 近35年FNAB中文文献统计显示,自2008年开始,国内FNAB文献报道数量呈陡直形增长,FNAB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进一步对历年研究热点深入分析发现,FNAB的研究热点经历了5个阶段:初步尝试、价值探讨、广泛应用、质量控制、技术开发。
2.3 尚欠成熟,仍需推广 我国甲状腺结节FNAB诊断开展情况并不乐观。通过检索近10年国内所有关于“甲状腺细针穿刺”文献报道显示,目前我国约有25家省级行政单位开展FNAB技术,其中以上海、江苏、浙江、吉林、北京等省级行政单位开展较为良好。目前我国FNAB技术的开展主要以临床辅助科室为主。由于地域限制和医院发展实际情况,以及我国国情等诸多因素导致临床一线科室并未广泛开展FNAB技术。
2.4 良莠不齐,有待规范 通过检索近10年(2008—2017年)国内有关FNAB临床报道68篇,入组病人27 141例,FNAB甲状腺结节28 259枚,我国FNAB技术整体居于良好水平,其中平均取材成功率为91.3%±3.8%,敏感度为88.0%±11.1%,特异度为88.6%±11.1%,准确率为89.8%±7.9%(表1)。
然而,由于我国FNAB技术起步较晚,FNAB技术良莠不齐,通过分析个体间差异显示,取材成功率介于77.6%~99.6%(91.3%±5.8%)之间,敏感度介于41.7%~99.6%(88.0%±11.1%)之间,特异度介于40.5%~99.5%(88.6%±11.1%)之间,准确率介于61.8%~98.8%(89.9%±7.9%)之间[4-13]。不同科室、不同操作者的FNAB技术水平差异较大,FNAB的穿刺指征、操作技术以及结果判读有待进一步规范,这些现状显著限制了FNAB技术在我国的推广与普及。
3 我国FNAB临床应用概况
FNAB主要包括病例筛查、穿刺取材、结果判读三大环节。严格的穿刺指征、满意的穿刺取材和准确的判读结果是加快FNAB技术发展,规范操作水平,充分发挥临床效能的必备条件。
3.1 把握FNAB指征 把握FNAB指征是避免甲状腺结节过度诊断的关键步骤。各国甲状腺协会对于甲状腺结节FNAB指征尚未完全统一。2009年美国ATA指南推荐对所有直径>1 cm甲状腺结节进行FNAB评估,选择性评估直径1 cm后再行FNAB检查。
我国2012版指南推荐对所有直径>1 cm结节以及存在高危因素直径1cm的结节”不再作为FNAB的排除指征。
3.2 获取FNAB标本 获取满意标本是确保FNAB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基础。我国甲状腺结节FNAB诊断开展较晚,各诊疗中心穿刺技术参差不齐,10年文献荟萃显示,FNAB取材成功率介于77.6%~99.6%,平均为91.3%±5.8%。取材成功率受操作者经验、技术水平、结节大小、钙化、穿刺路径内重要结构所影响。分析2008—2017年国内文献报道FNAB标本取材成功率发现,随着操作者经验的累积和操作技术的进一步规范,取材成功率呈逐年增长趋势(r=0.839,P
3.3 判断FNAB结果 FNAB结果的准确判读是FNAB技术的核心环节。FNAB技术的成功开展不仅需要操作者获取满意的穿刺标本,更需要经验丰富的病理科医生对样本快速准确地作出诊断。我国FNAB技术尚未普及,其中细胞学病理诊断医生数量缺乏和经验不足是制约FNAB技术普及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开展的初期,细胞学诊断结果容易出现假阳性的判断,随后因受外界的影响,诊断趋于保守,即恶性的报告较少,不确定报告比例相对较高。
国际上对于FNAB结果判读标准主要参考Bethesda报告系统。2011年,我国报道中首次采用Bethesda报告系统对FNAB病理学报告进行诊断分类[7]。目前我国大多数采用2012版指南所推荐的判读标准[2]。2018年FNAB指南[3]结合中国甲状腺癌各亚型分布变化,以及近些年细胞学诊断技术的提高等因素,建议应用“甲状腺细胞病理学Bethesda报告系统”对FNAB结果进行判读,细化不确定类型滤泡性病变。
4 FNAB的优势
FNAB是传统的微创诊断技术,可在术前鉴别甲状腺结节的性质,为甲状腺疾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依据,是甲状腺诊治决策的关键。近年来,FNAB以其高敏感度、特异度逐渐被广大医患所认可。
4.1 高敏感度和特异度 目前,超声仍作为甲状腺结节的常规筛查手段,具有快速、简便、经济等特点。但其敏感度较低,临床中易出现漏诊,尤其对于目前发病率较高的甲状腺微小癌。而FNAB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优势显著,具有高敏感度和特异度。
我国FNAB技术从起步阶段步入发展阶段,技术逐渐趋于成熟,10年中文文献荟萃显示,FNAB在甲状腺癌评估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0%±11.1%、88.6%±11.1%。FNAB诊断敏感度(r=0.870,P
4.2 指导手术范围与治疗策略 与超声、CT、放射性核素等影像学检查手段不同,FNAB通过细胞学检查直接明确结节性质,避免病人因长期随访所带来的精神负担,对于手术范围和治疗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随着精准外科理念的推出与发展,治疗策略的选择不仅是达到彻底根治的目的即可,还要保证最小化的手术创伤和最低程度的并发症。侧颈淋巴结清扫可带来更大的手术创伤,可能造成神经损伤、淋巴漏等并发症,并延长住院时间和恢复时间,增加病人身体痛苦和经济负担。FNAB检查是术前明确淋巴结性质最直接、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的方法之一,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和卫生经济学效益。ATA指南推荐将FNAB-Tg作为甲状腺癌淋巴结评估的新技术。
5 FNAB的难点和局限性
目前,仍有部分地区和科室尚未开展甲状腺结节FNAB诊断技术。制约FNAB技术普及和开展的主要因素包括:(1)标本取材质量不佳。(2)结果判读水平偏低。(3)穿刺并发症。(4)病人接受程度和随访依从性。
取材质量不佳和结果判读水平直接影响FNAB准确率,归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初期开展中心穿刺者和细胞病理学医生经验不足。(2)病灶性质和大小。(3)细胞学本身局限性。如滤泡状癌普遍缺乏细胞学恶性特征,通常需要通过组织切片确诊。FNAB过程中偶有颈部血肿、疼痛、术后感染发生,但发生率较低,神经损伤、针道转移更为罕见。对于FNAB操作者,建议进行超声专科化培训,降低穿刺并发症发生率。此外,病人对FNAB有创检查的接受程度和随访依从性也一定程度上制约FNAB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6 FNAB技术争议与新进展
FNAB作为甲状腺结节诊断的新技术,其发展与争议并存,近些年主要争议是甲状腺球蛋白(Tg)标准值的界定和组织学与细胞学临床诊断价值的差异。
6.1 Tg标准值界定 近20年来,国内外开展了大量关于FNA-Tg技术的研究,无一例外肯定了其诊断价值,但最佳诊断标准值尚不统一。目前在临床及科研工作中常用的FNA-Tg标准值的确定方法有:(1)FNA-Tg/血清Tg>1。(2)良性淋巴结Tg均值±2倍标准差。(3)5 μg/L。(4)10 μg/L。(5)ROC曲线分析所得的最佳切点值。(6)检测试剂的功能敏感度等[13-14]。最终国内外实际应用的诊断标准值为0.2~50.0 μg/L不等。为了更好地将FNA-Tg应用于临床实践,还需要更多研究。
6.2 组织学与细胞学临床诊断价值 虽然各国指南均已将FNA确立为甲状腺结节诊断A类推荐,但仍有部分结节无法通过首次FNAB得以确诊。即使进行重复FNAB,仍有大约9.9%~47.8%无法诊断或意义不明确。而粗针穿刺(core needle biopsy,CNB)对甲状腺结节无法诊断的可能性较低,约为1.1%~7.2%。因此,有学者指出将CNB替代FNAB,作为甲状腺结节的“一线诊断工具”。然而,目前有关CNB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不充足。2016年《甲状腺粗针穿刺:韩国甲状腺放射学会共识与建议》中指出[15],CNB可能有助于降低首诊中无法诊断或意义不明确的比例,但基于目前的证据,CNB作为一线诊断工具的效用仍不确定。目前CNB仍主要被用作FNAB无法诊断或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病变(滤泡性病变)。
6.3 新进展 随着FNAB技术的广泛开展,三维成像、超声造影、弹性超声等多模态超声,Tg检测和分子诊断等技术不断联合应用于FNAB诊断中。其中,多模态超声联合FNAB应用,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穿刺指征,避免不必要穿刺。FNAB联合Tg检测对于淋巴结诊断具有重要意义,2012版指南已推荐FNAB样本洗脱液Tg检测技术。分子诊断作为甲状腺结节辅助诊断的新兴技术,逐渐受到关注。2015版ATA指南和2017版甲状腺细胞学Bethesda报告系统均将分子检测写入甲状腺结节诊断标准中[16]。研究已发现BRAFV600E、TERT启动子、Ras突变、RET/PTC重排、PAX8/PPARr重排和TRK重排等基因与甲状腺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多基因panel检测以评估甲状腺肿瘤生物学行为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17]。术前FNAB联合分子诊断,对于鉴别良恶性、指导治疗策略、评估预后、风险分层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FNAB作为甲状腺结节诊断的新技术,以其高敏感度、高特异度在近10年迅猛发展。FNAB技术包括病例筛查、穿刺取材、结果判读三大环节,需多学科团队合作,涉及多个质控点。严格把握穿刺指征、获取满意穿刺标本和准确判读穿刺结果有助于FNAB质量控制措施的全面施行。随着更多先进技术的联合应用,期待我国可以逐步建立更为完善的影像学定位-细胞病理判读-分子靶标多层次早期诊断体系,实现术前精准风险分层,指导临床治疗策略,推进甲状腺疾病迈向“规范化、个体化、精准化、微创化多元化”的新时代。
热门中医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