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分泌性中耳炎在耳鼻咽喉科临床上患病率居高, 其发病原因可能由于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局部感染及免疫变态反应等因素引起的。3岁前的患病率达80%, 这与婴幼儿中耳的解剖特点、空气污染等因素密切相关。咽鼓管功能障碍时, 外界的空气与咽鼓管不能相通, 那么会出现咽鼓管内的空气被吸收, 中耳处于负压状态, 其黏膜则会发生静脉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的病理改变, 最后中耳内产生炎性液体, 形成分泌性中耳炎。美国2016年分泌性中耳炎实践指南指出: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因为呼吸道感染后咽鼓管功能差, 也可能是继发于急性中耳炎后炎症反应。有研究显示能够从分泌性中耳炎的积液中找到细菌, 其表明了感染性因素是中耳炎的一个主要病因, 其发病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炎性反应从而使得中耳黏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炎性渗出增加, 致使中耳积液。
目前西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则是需要清除中耳腔积液、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和控制感染,其内容基本包括以下几点:
1.物理治疗
陈敏等人在研究小儿分泌性中耳炎中提出可以使用物理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如下: (1) 通过咀嚼锻炼咽鼓管旁肌肉, 改善咽鼓管功能, 如嚼口香糖; (2) 通过暂时封闭鼻咽或口咽部, 使用手法或工具开放咽鼓管咽口, 如捏鼻咽水、捏鼻鼓气及波氏球咽鼓管吹张法等。
2.药物治疗
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以下3种因素有关:①咽鼓管功能障碍;②感染;③变态反应。因此, 可对症使用具有改善咽鼓管功能、抗炎、抑制机体免疫应答的药物来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临床上, 常用药物有: (1)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有抗炎、抑制免疫应答的作用。 (2)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的抗炎作用虽然没有糖皮质激素的效果好, 但胜在其非激素类药物, 能提高患儿免疫功能和总有效率, 且不良反应少, 所以用于临床上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3) 使用布地奈德和沐舒坦进行鼓室注射:有研究表明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进行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和α-糜蛋白酶的混合液 (2:5混合) , 疗效甚好,但由于该病病因复杂, 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仍有部分患者治疗效果差, 有待进一步研究。
3.外治法
(1) 鼓膜穿刺抽液。鼓膜穿刺抽液为减少鼓室积液的最直接的方法, 但是一般不单独使用来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2) 鼓膜置管术。此为临床常用的一种外治法, 但一般配合其他疗法同时治疗, 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3) 鼻腔冲洗。鼻腔冲洗可作为分泌性中耳炎的辅助治疗, 疗效好且安全可靠, 副作用小。?
(4) 呋麻滴鼻剂滴鼻治疗。呋麻滴鼻剂可收缩黏膜血管, 可以改善病变的中耳黏膜及血管功能, 为临床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常用药。
4.手术治疗
第八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提出, 治疗分泌性中耳炎首选非手术治疗3个月, 掌握手术适应症后, 可考虑行手术疗法。?
(1) 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腺样体是儿童时期的一个特有的淋巴器官。有研究分析正常腺样体和肥大程度分别为中、高度的患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 得出数据分别为10.00%, 21.67%, 70.00%, 最后得出结论:腺样体肥大是诱发分泌性中耳炎的危险因素, 且腺样体越大, 发生分泌性中耳炎的概率越大。2016年新指南推荐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膜置管术作为4岁以上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首选手术方案。我国2008年《儿童中耳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草案) 》中也明确推荐腺样体切除术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一种主要外科手术方式。
(2) 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有学者研究表明, 咽鼓管通气障碍是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见病因。有研究证明咽鼓管球囊扩张术联合鼓膜切开置管治疗能改善慢性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咽鼓管功能, 减轻和缓解症状, 以术后6月时的治疗效果最佳。
热门中医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