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在临床中发病率较高。肺结核患者常伴有咳嗽、胸痛、呼吸困难、食欲下降等症状,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
目前临床治疗肺结核疾病的主要手段为药物治疗,其中2HRZE/4HR化疗方案较为常见,具有抗菌作用,可有效清除病原菌微生物,但由于肝脏为药物代谢的主要渠道,药物代谢产物中的毒性可能会损伤肝脏。通常在年龄≥60岁、低蛋白血症、贫血、HBV感染、未使用护肝药物、有乙型肝炎病史的肺结核患者中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比例较高。
其原因在于肺结核患者年龄越大,其体内肝细胞中微粒体酶活性越低,导致肝脏的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同时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其体内器官功能会随之减弱,其中肾功能减弱会导致肾小球过滤药物能力下降,从而使药物无法完全排出体外,故年龄越大,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较高。若患者伴有低蛋白血症与贫血表明其处于营养不良状态,血浆中的白蛋白水平较低,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药物结合力与清除率,从而使血浆中药物浓度升高,加强药物毒性作用,容易引起药物性肝损伤。此外HBV感染程度越严重,肺结核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风险越大。肺结核患者在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中,若服用护肝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抗结核药物对肝脏造成的损伤,且能够在肝脏发生损伤后起到一定的修复作用,有助于改善肝功能,反之,若未服用护肝药物,其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较高,故临床应积极采取防护措施。乙型肝炎会对患者肝脏功能造成损害,对于存在乙型肝炎病史的患者,其肝脏对抗结核药物的代谢、清除能力已有所下降,导致药物长时间储蓄于肝脏,更容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
综上所述,当前一线抗肺结核药物主要的副作用为肝损伤,且上述诸多要点均为影响肺结核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高危因素,因此在具体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降低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从而促使患者身体恢复。
热门中医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