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发热是宝宝生病时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每当宝宝受到病毒或细菌侵犯而引起感冒、腹泻等各种疾病时,往往都伴有发热。
宝宝发热往往来势凶猛,体温很快就会超过39℃,甚至40℃,少数宝宝还会在发热初期体温上升过程中出现全身抽搐、惊厥等,称为"高热惊厥"。
因此,每当宝宝发热时,妈妈难免担心、焦虑。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发热只是疾病的表现而已,宝宝发热时的体温高低并不直接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从根源上来说,发热是由于人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侵犯,人体免疫系统受刺激,体内各种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等被激活和释放,并通过一系列调节、反馈信号作用于人体大脑海马系统,使人体体温的平衡点调高,从而使体温升高。因此,在侵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没有被彻底消灭以前,发热会持续一段时间。
事实上,宝宝生病时略微升高的体温,可以让免疫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更有效地抵御病原微生物。
当然,宝宝发热时,尤其在高热时,大量水分通过皮肤蒸发,心跳、呼吸加快,使消耗增加。如果体温高、时间长,往往会使宝宝感觉不舒服,影响食欲、情绪和睡眠等,严重时还可能因为大量水分的快速丢失而引起脱水。
因此,宝宝发热时,妈妈需要密切观察宝宝的体温变化,同时关注宝宝的精神状态等,必要时采用药物或物理降温,让宝宝体温下降。
宝宝发热,什么时候需要服用退热药?
目前建议,不应该单一地看体温计的读数,而是应该同时考虑体温高低以及宝宝的全身状况。当耳道或肛门测量的体温不超过38.5℃时,大多数宝宝似乎感觉不到不舒服,活动如常,食欲和精神状态也良好,此时不必服用退热药,只需要加强观察,多敦促宝宝喝水和休息就可以。而当耳道或肛门温度超过38.5℃时,大多数宝宝会感觉不舒服,容易哭闹、精神不佳,达到39℃以上时,宝宝往往有烦躁、精神萎靡等表现,此时就需要帮助宝宝退热。
因此,一般是在宝宝体温超过38.5℃,同时伴有精神状态不佳时考虑服用退热药。
目前适用于宝宝退热的药物主要有两大类,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其他的退热药,如阿司匹林、安乃近、复方氨基比林等均不适用于儿童。
这两大类退热药的作用机制不同。对乙酰氨基酚类退热药,如泰诺林、百服宁等,直接作用于大脑调节体温的海马系统而退热。布洛芬类退热药,如美林等,通过抑制前列腺素释放而退热。也就是说,这两大类退热药并不是针对特定的病原微生物,虽然可以有效退热,但不能杀灭病原微生物。因此,服用退热药可以使宝宝的体温暂时下降,但可能在不久后,宝宝的体温又会再次回升。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类退热药都属于非处方类药物,可以在药房买到。提醒注意的是,虽然这两大类药物经长期临床验证具有相当的安全性,但还是有潜在的不良反应,如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引起肝损害,而布洛芬可能引起肾损害。当过量使用时,这两类退热药可能引起更严重的不良反应。
因此,在给宝宝服用退热药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或遵照医生处方,不能自行随意增加药物剂量或缩短两次用药的间隔时间。少数细心的妈妈可能会发现,有时医生的处方与说明书有一定的差异。这是因为,儿科医生大多是以儿童的体重来计算用药剂量,而说明书是根据儿童年龄给出,两者确实会有所不同,如有疑问可以向医生咨询确认。
此外,这两大类退热药均注明:应每间隔4~6小时口服一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连续使用不超过3天。
大多数宝宝在口服退热药后,体温会很快下降,但间隔4~6小时后会再次上升,需要再次口服退热药。而大多数由病毒感染等引起的高热在3天后会消退。少数高热宝宝服用退热药后,体温下降又很快上升,此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交替使用两大类退热药。如果宝宝高热持续3天以上,则必须去医院。如果是未满3个月的小宝宝,或者虽然宝宝体温不高但显得特别烦躁或无精打采,以及宝宝服用退热药体温虽然下降了但仍然精神萎靡,就应该尽早上医院。
除了应用药物退热,建议家长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帮助宝宝退热。特别是宝宝体温不太高时,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就能帮助宝宝控制体温,而在体温较高时,也可以在药物降温的同时辅以物理降温。
所谓的物理降温方法,最基础的就是让宝宝少穿点衣服、少盖些被子,保持房间清凉、宜人,让宝宝安静多休息,减少体内热量的产生和蓄积,体温也就不容易上升。还可以用温毛巾擦洗宝宝的头面部、颈部、手臂、小腿等,如果宝宝喜欢洗澡也可以洗个温水澡,让皮肤的散热更快,使体温下降。宝宝发热时多喝些稍凉的温水等,可以补充丢失的水分,并加快散热。需要注意的是,曾经流行过的酒精擦浴降温法不适用于宝宝。因为酒精可以通过皮肤而吸收进入血液,并对宝宝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少数宝宝发生高热惊厥的具体机制还不明确,可能与宝宝大脑不成熟有关。大多数宝宝的高热惊厥都发生在发热初期,体温突然上升时。宝宝发生高热惊厥时,应紧急送医院,但大多不需要进一步治疗。这些宝宝在以后出现发热的初期就需要加强观察,尽早采用物理或药物降温,减缓宝宝体温上升的速度。高热惊厥大多是良性的,随着宝宝年龄增长而自然消失,很少在6岁以后再发生。这些宝宝往往有比较明确的遗传性,其父母小时候也可能有过高热惊厥。
最后,宝宝测量体温最好以耳道或肛门温度为准,能反映人体的真实体温。而通过腋下、前额等测量的皮肤温度受到较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准确性较差。同时,从安全的角度考虑,以及避免水银污染,建议家庭采用耳温枪等电子测温仪测量宝宝体温。
热门新生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