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打破碗花花”是一种草本植物,又叫野棉花、盖头花、湖北秋牡丹。它分布在中国四川、云南等地以及印度、缅甸等国家,生在山地草坡、沟边或疏林中,每年7~10月开花。“打破碗花花”是一种中草药,性辛味苦,归肺、肝、胆经。《湖南药物志》记载其“苦辛,有大毒”,有清利湿热、解毒杀虫、理气散瘀之功效,可用于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肠炎、蛔虫病、钩虫病等,还可以捣烂敷大椎穴治疟疾,又可以灭蝇蛆。总之,“打破碗花花”是一种应用广泛的中草药。
毛泽东又如何会和“打破碗花花”发生关联呢?这其中有一段趣事。
1958年2月12日,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除四害”(老鼠、苍蝇、麻雀、蚊子)的指示。全国各地群众情绪高涨,积极响应号召,普遍开展讲卫生活动,清除蚊、蝇孳生地,广泛灭鼠。群众用打鼠板、关鼠笼、灭鼠药等进行灭鼠,成效显著,涌现了许多无鼠害单位。如成都市动员群众拆除猛追湾一带城墙,填埋在现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附近的一个大污水坑中,郫县(现成都市郫都区)红光农业社用当地野生的“打破碗花花”投入厕所杀蛆灭蝇。
1958年3月8日至26日,中央在成都市召开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参加的工作会议,也叫“成都会议”。3月16日,毛泽东主席去视察成都市郫县红光农业社。视察时,毛主席向社长们问起“除四害”工作的进展。当谈到如何消灭苍蝇、蚊子时,红光社社长周桂林说,茅坑里生沙虫子,把“打破碗花花”铡烂丢到茅坑头,就可杀死沙虫子,以后用这粪水浇烟苗,还可以治土蚕子,也可以治螟虫。
毛泽东主席好奇地问:“它为什么叫‘打破碗花花’?”郫县县委农村工作部部长潘兆清解释说:“以前为了防止孩子们去摘这种花,农民们就对孩子们说摘了这种花就要打破碗,打破了碗就吃不成饭。这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毛泽东主席听了兴奋地说:“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是群众的一个创造,好办法,要推广。”接着他又问这种“打破碗花花”是否好找,周桂林随手在田坎边拔来一株。毛泽东主席拿过来看了看说:“很好,带回去,明天开会给大家看看。”(《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毛泽东主席嘱咐郫县县委书记和省农业厅驻红光农业社的梁禹久处长动手写稿,次日写成,后天审稿,再后天登报。
1958年3月19日的《四川农民日报》刊登了介绍这种野草的文章,还附有其样本图。文章中说:“四川各地农村里,在田坎边、水井旁生长着一种野生植物,郫县的农民叫它作‘打破碗花花’,把它采来撒在粪坑、水凼能杀蛆灭孑孓(蚊子幼虫),它还能毒杀土蚕、螟虫,同时它又是一种很好的绿肥。”毛泽东主席把这个材料专门推荐给参加“成都会议”的同志,并专门写了一段文字转述这个有意思名字的由来。1958年3月26日的《人民日报》以《让毒草为人类服务》为题,向全国农村介绍这种植物及其用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党中央的决策落到实处,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等理念,发挥实效,关键的一条就是要治理污染源头。
近年来,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对土壤、水体的危害越来越大,土壤、水体的自净能力越来越弱,带来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告数据显示,农药、化肥也是造成湖泊水富营养化的最主要因素,湖泊水中64%的总氮、78%的总磷和60%的化学需氧量均来自于农业。化学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污染到农作物,直接危害了食品安全。农业生产中的这些重要污染源头如何治理,给我们提出了新课题。
当年毛泽东主席很重视“打破碗花花”的药用,是因为“打破碗花花”可以加工成中药农药。这固然有当时化学农药缺少的原因,但中药农药的治病杀虫及营养能力已得到基层农技推广专家及部分种植户的认可。相较于化学农药,中药农药毒性小,对环境友好,符合“绿色植保”的理念,从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农产品质量等长远利益来看,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用中药农药替代化学农药是一条减少农业污染的有效路径。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药农药推广可为农业生产带来一定效益。发展中药农药可以保护好水体土壤环境,也有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望从根源上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保障群众健康。这就是毛泽东主席重视“打破碗花花”带给我们的启示。
热门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