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请点击右上角【+关注】,关注后可获得5折图文咨询优惠券,系统将在1天内自动进行发放*
一、带状疱疹介绍
? ? ? ?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一种沿神经支配的皮肤区出现带状排列的成簇疱疹。可出现伴随神经较剧烈疼痛。民间称之为“串腰龙”。
发生部位:
????????胸部:50%以上
????????头颅部:10-20%
????????颈部:10-20%
????????骶骨部:2-8%
????????其它:<1%
?
? ? ? ? 受人群样本量、地理分布及是否接种水痘疫苗,经济发展水平及医疗卫生状况,以及实施研究年份等因素影响,国内外报告的HZ流行病学特征有一定差别。
?
国际:荟萃分析26个国家和地区截止2013年12月的130项研究后发现,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普通人群HZ年发病率3‰~5‰,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高,60岁人群6‰~8‰,80岁人群达8‰~12‰。患者年住院率2‰~25‰,复发率1% ~6%,随访时间越长复发率可能越高。
?
国内:我国江苏、黑龙江、江西和河北>50岁人群2010-2012年年均HZ发病率3.43‰、累积发病率22.6‰,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80岁人群分别为50~60岁人群3.21和3.34倍,住院率4.53%。广东省2011-2013年HZ发病率3.4‰~5.8‰,住院率9.1%。我国城市人群HZ发病率高于农村,珠江三角洲高于广东北部,HZ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
?
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定义
PHN是带状疱疹(HZ)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VZV)激发免疫和/或炎症反应持续损伤周围或/和中枢神经元所致慢性复杂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国内部分学者将PHN定义为HZ皮损痊愈后疼痛持续≥4周。国际多数学者将PHN定义为HZ皮疹出现后皮损区疼痛持续≥90d,在临床试验中常设定患者疼痛强度Likert评分最小值≥40分。
n??以普通人群为基数统计PHN年发病率为0.34‰~2.5‰,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70~79岁高达10.5‰,女性高于男性。
n??以HZ患者为基数统计PHN发病率为5%~30%,我国广东省HZ患者PHN发病率为13.8%。也随患者年龄增长而升高:
l?美国等国家≥50岁HZ患者PHN发病率为18%,≥80岁高达33%。
l?英国50~54岁HZ患者PHN发病率为8%,80~84岁患者高达21%。
n??PHN高危因素包括HZ患者高龄、急性期皮疹和疼痛重、免疫力低下、三叉神经受累、神经或精神异常、吸烟、体重异常等。
?
三、PHN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 产生后果 |
年龄 | 年龄越大,发生PHN的可能越大 |
急性带状疱疹疼痛的强度 | 疼痛越剧烈,发生PHN的可能越大 |
皮损严重程度 | 水泡越多,皮损范围越广,发生PHN可能越大 |
先兆疼痛与急性期体温升高 | 先兆疼痛越明显,体温超过38.5°C,发生PHN可能越大 |
皮损区感觉异常 | 感觉减退越明显,发生PHN可能越大 |
性别 | 女性更易发生PHN |
体液及细胞免疫水平 | 患者免疫力越低,发生PHN可能越大 |
?
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机制
研究表明:初次感染VZV后,表现为水痘或呈隐性感染,随后长期潜伏于背根神经节及感觉神经节中,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免疫防御功能受损,VZV可再度被激活,并向感觉神经相应皮肤支配区域播散形成带状疱疹,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或者周围神经系统的损伤。
?
PHN致痛机制包括解剖结构改变和功能受损,常由多种机制引起:
外周敏化
?中枢敏化
下行抑制系统的失能
脊髓胶质细胞的活化
?离子通道的改变
。。。
?
五、PHN的诊断方法
–?????急性带状疱疹临床治愈3个月后患区仍存在持续或发作性剧烈疼痛,患区范围内可见明显的色素沉着改变
–?????相应神经支配区域明确的带状疱疹病史,患区有明显的感觉和触觉异常
–?????自发性刀割样或电击样疼痛或持续性烧灼痛为主
–?????由于对剧烈疼痛的恐惧,患者的心理负担沉重,情绪抑郁,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和有自杀倾向
–?????发病初期常先出现相应神经支配区域皮肤的疼痛而疱疹后发生
–?????某些特殊部位的带状疱疹,如:眼部带状疱疹,耳带状疱疹等
–?????注意导致患者免疫力低下的因素:劳累;免疫抑制药物包括激素等;肿瘤、感染等消耗性疾病;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高龄;HIV等
?
六、PHN药物治疗的选择和方法
n??口服药物:三环类抗抑郁剂(TCAs)、加巴喷丁、普瑞巴林、阿片类镇痛药、盐酸曲马多等。
n??外用药物:利多卡因贴剂、辣椒碱贴剂或乳膏。
n??联合治疗
n??有创性治疗:神经阻滞、硬膜外注射、鞘内注射等。
?
(1)三环类抗抑郁剂
通过阻断突触前膜去甲肾上献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阻断电压依赖性钠离子通道和a-肾上腺素受体、调节疼痛下行传导通路。
n??常用药物:阿米替林、去郁敏、去甲替林
n?阿米替林:起始剂量25mg,qn。
n?3-7d后增加25mg/d,最大量150mg/d。
n?不良反应:口干、便秘、镇静、心肌梗塞、心律不齐、体重增加等。
?
(2)抗惊厥药
卡马西平:
n??治疗三叉神经痛和糖尿病性神经痛,对PHN治疗研究比较少。
n??嗜睡、头痛和共济失调是最常见不良反应。
奥卡西平:
n??主要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和糖尿病性神经痛。
n??一项研究显示,对卡马西平和加巴喷丁治疗无效的PHN也有明显效果。
n??副作用较卡马西平少,患者易耐受。
?
加巴喷丁:
2002年5月,FDA批准用于治疗PHNr-氨基丁酸的结构类似物,通过结合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α2δ亚基而调节钙离子涌入、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达到镇痛目的。
使用方法:
起始剂量每日900mg,通常第1天300mg晚间服,第2天300mg bid,第3天300mg tid;然后这个剂量维持1周,如果未达到疗效,则按照每周增加300mg的量逐渐递增,直到最大剂量3600mg,通常10周才能调整至最适剂量。
优点:
n??患者对该药的耐受性较好、安全性高、与大多数口服药物没有明显的相互作用。
n??治疗PHN的一线治疗药物。
副作用:
n??包括镇静、头昏、胃肠道反应、轻微的外周水肿,后两者比较少见。
n??可能会加重老年患者的步态紊乱、平衡失调及认知功能障碍等问题。
n??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特别是也有必要减少剂量。
?
普瑞巴林:
n??结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与加巴喷丁相似。
n??2004年12月,FDA批准用于治疗PHN,也是治疗PHN的一线药物。
n??起始剂量150mg/d,3-7d后增加至300mg/d,随后没3-7d增加150mg/d,可以每天2次给药,最大推荐剂量为每天600mg。
n??起效快,1天见效,缓解疼痛优于加巴喷丁
?
(3)阿片类
用于治疗PHN的阿片类包括:
n??羟考酮
n??美沙酮
n??曲马多(弱)
n??吗啡控释释片
强阿片类缓解PHN疼痛强于TCAs,弱阿片类(曲马多)镇痛作用弱于强阿片类,但更易被患者接受。
u2004年的AAN?指南将羟考酮和吗啡控释片作为治疗PHN的一线药物。
u考虑到副作用和滥用,多个指南将曲马多作为PHN的二线药物。
u弱阿片类(曲马多)用药时间不宜超8周
?
(4)外用药物
? ? ? ?5%利多卡因贴剂:
? ? ? ?直接冷却、舒缓和保护受累皮肤,利多卡因通过阻滞C型纤维和A8型纤维电压依赖性钠离子通道,稳定神经元膜电位,减少损伤后初级神经传入的异位冲动而缓解疼痛。
u三个指南均将5%利多卡因贴剂作为治疗PHN的一线药物。
u每日外用不超过12h,总量不超过3片,
u临床试验显示,应用5%利多卡因贴剂,有40-60%的患者疼痛强度下降30%以上,有26-36%的患者下降50%以上。与普瑞巴林相当,起效快,长期外用有效,患者耐受性和依从性更好,特别适合老年患者。
u未发现有全身性和严重不良反应,仅发现局部反应和头痛(均小于2%)。
?
8%辣椒碱贴剂或0.075%辣椒碱乳膏:
? ? ? ?辣椒素通过结合辣椒素I型受体活化神经纤维后反过来降低其敏感性而发挥镇痛作用。
u2009年11月,FDA批准将8%辣椒碱贴剂用于治疗PHN。
u0.075%辣椒碱乳膏3-5次/d,2周左右效果显著,4周左右效果最佳。
u8%辣椒碱贴剂优于0.075%辣椒碱乳膏,外擦局麻药30-90min后使用能有效缓解PHN疼痛。
u疗效不如5%利多卡因贴剂,被指南列为PHN二线治疗药物。
u全身不良反应少见,但多达96%的患者会出现局部不良反应,如灼烧感,甚至疼痛,应用受限。
?
(5)微创介入
在X线、CT、超声、腔镜等引导定位下,将治疗药物或器具置入病变组织,以最小创伤为代价阻断神经传导而达到镇痛目的,包括神经介入、神经组织、神经毁损,脉冲射频、神经电刺激等。
n??交感神经阻滞
n??硬膜外注射类固醇和利多卡因
n??鞘内注射类固醇
?
七、带状疱疹的预防
n??带状疱疹疫苗(Zostavax,Merck)可增强逐渐减弱的VZV特异的细胞免疫,2006年5月获得FDA批准,2006年10月批准用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2008年6月推荐广泛应用。
n??一项为期3年共38000名60岁以上老年人的安慰剂对照双盲试验发现,应用疫苗可将带状疱疹发病减少51%,PHN发病减少67%。
*请点击右上角【+关注】,关注后可获得5折图文咨询优惠券,系统将在1天内自动进行发放*
热门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