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炎炎夏日,足癣来袭;清凉一夏,从足开始。足癣(俗名“香港脚”、脚气),系真菌感染引起,其皮肤损害往往是先单侧(即单脚)发生,数周或数月后也会感染到对侧。足癣主要累及足趾间、足跖、足跟和足侧缘。因病情发展或搔抓,可出现糜烂、渗液,甚或细菌感染,出现红肿化脓等。
俗话说:“内科不治喘,外科不治癣”。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癣不好治,或者根本治不好;也有人认为,得个脚气很正常,脚上不长癣,还会得大病。因此,许多人不愿花太多时间去医院就诊,或者不接受治疗,或者找个药店随便买点药膏抹抹就算了。殊不知,看似一个简单的脚气,如不及时看医生,合理用药,会导致较为严重后果,如引发细菌感染,甚至继发丹毒、癣菌疹等。这时,再涂药膏往往就难以起效了,还会影响到个人的生活及工作。所以,护足君要告诉大家如何科学全面的认识脚气,一定要认真认真地对待!
足癣分类
足癣,分三种类型:
1)水疱鳞屑型:多发生在夏季,表现为趾间、足缘、足底出现米粒大小,深在性水疱,疏散或成群分布,疱壁较厚,内容清澈,不易破裂,相互融合形成多房性水疱,撕去疱壁,可见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剧烈瘙痒。这一类型最常见,大家也最熟悉。
2)角化过度型:症状是足跖、足缘、足跟部皮肤增厚、粗糙、脱屑,鳞屑成片状或小点状,反复脱落。一般不太痒,有皲裂时疼痛明显。这一类型大家往往会忽视,认为只是一个简单的脱皮,自行涂抹些润肤膏,感觉无效果了才来看医生。
3)浸渍糜烂型:表现为局部表皮角质层浸软发白。由于走动时不断摩擦表皮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严重者趾缝间、趾腹与足底交界处皮肤均可累及,瘙痒剧烈,多发于第3、4、5趾缝间。常见于多汗者。这一类型大家也比较熟悉。
足癣的治疗
好了,大家对足癣有了初步的了解,关键的问题是怎么治疗呢?
关于足癣的治疗,往往要针对不同的足癣类型来选择不同剂型的抗真菌药。如水疱鳞屑型应选择霜剂和水剂(如联苯苄唑霜或溶液等);浸渍糜烂型可给予粉剂(如咪康唑粉等);角化过度型可选择剥脱作用较强的制剂(如复方苯甲酸软膏或溶液),必要时可采取封包治疗。对于一些严重或顽固型的足癣,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一些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
最后,大家可能还会问,“我的脚气用药后治好了,可不知为什么过段时间又会复发了呢?
首先,足癣用药最关键的是应按照临床表现分型进行连贯的正规的治疗,需要耐心和坚持!自行盲目治疗,或者断续治疗往往会使病情延误甚至加重。
其次,要合理预防,才会防止复发。
1)要注意保持足部清洁及干燥,及时清洗,勤换袜子。
2)洗脚盆及擦脚毛巾应分开来使用,以免相互传染。
3)平时不宜久穿运动鞋、旅游鞋等不透气的鞋子,以免造成脚汗过多,脚臭加剧,易染上脚气或者加重原有的脚气。趾缝紧密的人可用干净纱布或棉球夹在趾间或选择分趾袜,以利于吸水通气。
4)少食容易引发出汗的食品,如辣椒、生葱、生蒜等。
5)情绪宜恬静,兴奋和激动容易诱发多汗,加重足癣。
6)足癣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应避免搔抓,防止自身传染及继发感染。
相信大家看完这篇小科普文章,已经对脚气有了初步的认识。一旦得了脚气,切忌自行用药,一定来医院就诊,早诊断,早治疗,早痊愈!
文章转自2018-04-19 杨蓉娅教授微信公众平台,目的旨在传播知识,如有侵权,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