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请点击右上角【+关注】,关注后可获得5折图文咨询优惠券,系统将在1天内自动进行发放*
本文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8,51(7)?: 481-485.?
慢性瘙痒是十分常见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瘙痒涉及皮肤疾病,也与多种系统性疾病相关,给临床处置带来较大的挑战。为规范慢性瘙痒的诊治行为,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过敏疾病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制定慢性瘙痒管理指南,为各级皮肤科及其他相关学科医师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本指南涵盖定义及分类、病因及流行病学、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形式、诊断、干预措施等几大部分,本文仅就干预措施进行阐述,感兴趣读者可订阅中华皮肤科杂志2018年第七期。
干预措施
加强患者教育,努力寻找并去除瘙痒的原因或诱因,做好规范的基础治疗,选择针对瘙痒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开展针对性干预。依据不同年龄、瘙痒程度及合并症等情况开展个体化治疗,同时要注意疗效与治疗成本的平衡。健康教育、避免诱发或加重瘙痒的因素、控制搔抓行为及酌情外用或系统应用促进睡眠的药物是贯穿于瘙痒管理全部过程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开展循序渐进的阶梯治疗,包括:第1步,祛除原因或治疗基础疾病;第2步,外用保湿剂,口服抗组胺药及外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第3步,针对瘙痒发生机制系统应用激素或非激素类抗炎制剂、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拮抗瘙痒介质药物、生物制剂或进行中医中药针灸等。
1.患者教育:
正确指导患者避免诱发或加重瘙痒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应避免干燥气候、热环境、饮酒、过度洗浴、接触各种刺激物或过敏原、精神紧张焦虑等因素;②教育患者正确的生活方式,包括使用非碱性肥皂,正确使用保湿剂,控制洗浴时间不要长于20 min,浴后轻轻擦干,穿着软棉质衣服等;③教育患者减少或避免搔抓,告知搔抓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危害,控制痒-搔抓循环等。
2.外用药物治疗:
(1)外用抗组胺药:外用第一代抗组胺药治疗特应性皮炎、钱币样湿疹、硬化性苔藓、慢性单纯性苔藓及其他局部或泛发性瘙痒有肯定的疗效。该类药物包括多塞平乳膏、苯海拉明乳膏等。5%多塞平乳膏外用后局部有止痒效应,经皮吸收后可有中枢镇静止痒作用,特别适合于各种需口服镇静类抗组胺药或抗抑郁类药的瘙痒患者。使用时需注意少数患者局部可有一定刺激,外用超过体表面积5%可致严重的中枢镇静毒性。
(2)外用激素:应遵循外用激素治疗原则。炎症性皮肤病如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等引起的瘙痒,外用激素是重要的选择。通常对非肥厚性皮损或薄嫩部位皮损选择弱中效激素,包括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丁酸氢化可的松或丁酸氯倍他松等乳膏;对局限的肥厚性皮损可选择中强效激素包括糠酸莫米松、丙酸倍他米松、卤米松等。对于非炎症性皮肤病或系统性疾病导致的瘙痒继发形成的皮肤苔藓化及痒疹也可选择中强效激素,以减轻皮肤瘙痒敏化对慢性瘙痒进程的促进作用。为避免长期使用激素对皮肤屏障的影响及激素吸收对全身的影响,主张外用激素疗程控制在2~4周内。
(3)外用局部麻醉药:可有效控制瘙痒,包括面部或肛周局限性瘙痒、慢性肾病所致的瘙痒以及神经病理性瘙痒如带状疱疹后瘙痒等,但对炎症性皮肤病引起的瘙痒疗效较差。该类药物包括1%或2.5%普莫卡因乳膏以及2.5%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混合乳膏等。局部应用刺激性较小。主张1~2周短期使用,长期使用的安全性缺乏足够的研究资料。
(4)外用辣椒素:辣椒素通过诱导C神经纤维释放神经递质进而出现红斑和灼热而止痒,外用可有效控制局限性瘙痒,适合于感觉异常性背痛、臂桡侧瘙痒、带状疱疹后瘙痒、肾病患者透析诱导的瘙痒、银屑病合并瘙痒以及光疗后瘙痒等。局部使用可能会出现烧灼感。通常起始浓度越高、使用频率越多,止痒效果越好且起效越快,但局部烧灼感也越严重,因而其使用受到限制。0.025%浓度通常刺激性小,但若患者不能耐受,可用基质稀释成较低的浓度,特别是用于肛周瘙痒时。
(5)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和吡美莫司乳膏治疗炎症性皮肤病有肯定的止痒作用,可用于包括特应性皮炎、脂溢性皮炎、银屑病及治疗抵抗的肛门外生殖器瘙痒等。开始外用的数日内局部可能有烧灼感,通常继续使用会逐渐消失。
(6)其他:包括氧化锌、薄荷、樟脑等制剂外用也有一定的止痒作用。特别是薄荷可激活瞬时受体电位M型8(TRPM8)等通道达到止痒效果。
3.系统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治疗组胺依赖性瘙痒如荨麻疹等疗效肯定,但对非组胺依赖的瘙痒缺乏证据。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因有明确的镇静不良反应,推荐夜间服用促进入眠,但影响睡眠质量,同时青光眼、前列腺肥大等患者避免使用。酮替芬除了抗组胺作用外,对肥大细胞膜有明确的稳定作用,可用于某些慢性瘙痒患者。第二代抗组胺药阿伐斯汀、左西替利嗪、奥洛他定、依匹斯汀、苯磺贝他斯汀等具有广泛的抗炎作用,临床应用显示对多种慢性炎症性瘙痒有肯定效果。在倍增剂量情况下作用更为明显,且不良反应并无显著增加,但需与患者充分沟通并获得知情同意。
(2)激素:系统应用激素治疗炎症性皮肤病引起的瘙痒起效快,疗效好,对及时控制病情有重要作用。由于激素有许多不良反应,且停药后病情容易反跳,应严格控制适应证,尤其是儿童和老年患者。
(3)阿片类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研究证实内源性或外源性内啡肽参与瘙痒的发生,应用阿片μ受体拮抗剂或κ受体激动剂可有效抑制瘙痒。阿片μ受体拮抗剂包括纳美芬(10 mg,2次/d)、纳洛酮(400~800 μg/d)、纳曲酮(50~100 mg/d)或者κ受体激动剂纳呋拉啡(2.5~5.0 μg/d)治疗慢性荨麻疹、特应性皮炎、胆汁淤积性瘙痒和慢性肾病相关的顽固性瘙痒有肯定效果。此类药物不良反应较为常见,包括血压升高或降低、心动过速、肝损害及皮疹等,使用时需慎重,应从小剂量开始。
(4)抗癫痫类药物:此类药物主要包括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这一类药物作用机制并不十分清楚,研究发现其对慢性肾病相关瘙痒、胆汁淤积性瘙痒和瘢痕相关的瘙痒以及神经病理性瘙痒如带状疱疹后瘙痒等疗效肯定,药物安全性较好。其中,加巴喷丁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可根据瘙痒程度酌情加量,最大剂量不超过1 800 mg/d,普瑞巴林剂量为75~300 mg/d,疗程2~4周或根据病情适当延长。
(5)抗抑郁类药物:心理情感因素可降低瘙痒阈值,促进瘙痒。抗抑郁药通过作用于5-羟色胺和组胺发挥抗瘙痒作用。包括米氮平(7.5~30 mg/d)、多塞平(25~50 mg/d)和帕罗西汀(20 mg/d),可有效减轻精神性瘙痒、寄生虫妄想症及其他原因不明的瘙痒。不良反应有精神紊乱、嗜睡、烦躁、口干、瘙痒加重、房室传导阻滞甚至致死等,老年人尤其需注意。通常米氮平和多塞平宜睡前服用,而帕罗西汀宜早晨服用。
(6)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鉴于5-羟色胺参与多种原因引起的瘙痒,使用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如昂丹司琼(8~24 mg/d)、托烷司琼(5 mg/d)和格拉司琼(1 mg/d)可有效治疗多种瘙痒,但也有研究发现无效。对于顽固性瘙痒患者,可以试用,使用2周后若无效则应放弃。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头晕、便秘等。
(7)沙利度胺:通过中枢镇静、抑制局部神经生长因子及拮抗肿瘤坏死因子α等作用达到止痒,主要用于结节性痒疹及常规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瘙痒。重要不良反应有显著的致畸作用和剂量依赖性神经病变。
(8)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可以用于炎症性皮肤病引起的瘙痒,其中环孢素可能有降低外周神经末梢兴奋性的作用而被用于非炎症性瘙痒包括慢性肾病相关的瘙痒等。主要不良反应是免疫抑制,包括白细胞减少及肝肾功能损害等。
(9)生物靶向治疗:抗白介素31(IL-31)单抗、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等在控制原发病的基础上可有效缓解瘙痒。
4.紫外线光疗:
可有效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瘙痒,可用紫外线光源包括宽谱中波紫外线(UVB,290~320 nm)、窄谱UVB(311 nm)、长波紫外线(UVA,320~400 nm)和UVA1(340~400 nm)。光疗可抑制炎症细胞功能,减少皮肤中降钙素原基因相关肽免疫反应相关的神经末梢数量。UVB穿透能力较差,主要影响角质形成细胞及朗格汉斯细胞,而UVA1可深达真皮,抑制T细胞、肥大细胞和真皮树突细胞功能而发挥更大的止痒作用。对特应性皮炎或银屑病皮损伴发瘙痒,通常宽谱UVB、窄谱UVB等均可获得满意效果;对痒疹患者,UVA1疗效要优于UVB。光疗通常结合局部或全身药物治疗,但不宜与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或系统免疫抑制剂联合,以免加重免疫抑制和发生肿瘤的风险。12岁以下儿童慎用UVB,18岁以下儿童需慎用UVA1。
5.中医中药治疗:
可根据临床辨证,应用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活血、养血、温阳、理气等方法。常可选用消风散、龙胆泻肝汤、除湿胃苓汤、犀角地黄汤、桃红四物汤、当归饮子、桂附八味丸等方加减,或名老中医经验方如荆防方、养血润肤汤、止痒息风汤、活血祛风汤等;外用药物常选用百部、雄黄、蛇床子、土槿皮、大枫子、硫磺、枯矾等杀虫止痒药。
*请点击右上角【+关注】,关注后可获得5折图文咨询优惠券,系统将在1天内自动进行发放*
热门皮肤性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