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国际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儿童过敏性鼻炎(也称变态反应性鼻炎)在全球大多数地区呈持续流行增加趋势,我国北京和广州13岁~14岁儿童的患病率为10.4%,年平均上升0.33%。另有调查显示,武汉3岁~6岁儿童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达10.8%。因此,过敏性鼻炎已成为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值得引起重视。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程雷教授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国内外仍无有效方法阻遏过敏性鼻炎发病率继续上升的趋势。现有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炎性介质(组胺、白三烯等)来控制症状,且患者需要长期用药,而针对病因(尘螨、花粉等过敏原)的治疗方法就是特异性免疫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作用是缓解症状
程雷教授介绍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抗组胺药:推荐口服或鼻用无嗜睡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可有效缓解鼻痒、打喷嚏和流涕等症状。疗程一般不少于2周。
糖皮质激素: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喷鼻剂,可有效缓解鼻塞、流涕和打喷嚏等症状。因为是鼻腔局部用药,副作用很少见。中-重度、常年发作的过敏性鼻炎患者疗程应不少于4周。
抗白三烯药:对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患者有效,一般与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
免疫治疗是针对病因的疗法
程雷教授介绍,药物治疗的优势是可以较快地缓解过敏症状,但停药后易复发,仅仅是“对症治疗”。而目前,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疗法是唯一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
2006年发表的《欧洲特异性免疫治疗临床实践标准》明确指出,该疗法是一种改变过敏性疾病自然进程的“对因治疗”,应该尽早使用,以防止鼻腔和支气管的黏膜发生不可逆损伤。这标志着特异性免疫治疗已经从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地位上升到对过敏性疾病的一线防治作用,临床使用价值显著提高。特异性免疫治疗按给药方式一般可分为:皮下注射和舌下含服。
皮下免疫治疗是指通过皮下注射过敏原疫苗的方式进行治疗,是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经典方式,可用于皮下注射的过敏原种类包括尘螨、花粉、真菌和宠物皮毛等。我国目前只有标准化的尘螨过敏原疫苗应用于临床。所谓标准化过敏原是指通过建立通用的产品标准,确保过敏原制剂的组分恒定和疗效一致,其目的是为了保证过敏原疫苗的质量。具体治疗方法为:使用标准化过敏原疫苗在上臂远端1/3处皮下注射,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即起始治疗阶段(一般每周注射1次)和维持治疗阶段(一般每月注射1次),总疗程不少于2年。
舌下免疫治疗是指将过敏原疫苗(滴剂或片剂)含在舌下1分钟~2分钟,然后吞咽入消化道,又称舌下-吞咽途径的免疫治疗。用于舌下免疫治疗的过敏原疫苗,一般应为皮下免疫治疗剂量的数百倍,故称为高剂量舌下免疫治疗。该疗法的优势是有较高的安全性,不良反应少见。但国外有研究显示,其对鼻炎和哮喘的总体疗效不如皮下注射免疫治疗。
两种治疗方法互为补充能提高疗效
程雷教授强调,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与药物治疗分别属于“对因”和“对症”治疗的不同作用机制,在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中相互结合、相互辅助,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免疫治疗前、治疗期间和停止治疗后的药物应用,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
免疫治疗前的药物应用 比如在过敏性鼻炎发作期,由于症状严重,对生活质量产生很大影响,患者心理上急于摆脱症状的困扰而不是寻求起效相对缓慢的免疫治疗。而且发作期患者体内的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简称IgE抗体)浓度较高,免疫治疗可能会引起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在免疫治疗前选择合适的抗过敏药物(口服抗组胺药、鼻用糖皮质激素)进行对症处理,可以有效控制各种过敏症状,以利于下一步针对过敏原的特异性免疫治疗能够顺利、平稳地实施。
免疫治疗期间的药物应用 免疫治疗期间药物应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患者的症状波动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在免疫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则需要根据分级处理的原则,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以尽快控制不良反应,防止对机体造成损害。
对于过敏性鼻炎伴有哮喘的患者,由于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有可能引发哮喘急性发作而威胁生命,故推荐在哮喘缓解期(肺功能基本正常)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同时配合药物治疗,例如经口吸入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等,可以提高患者对过敏原的耐受性,减轻哮喘症状,延缓哮喘发展,改善生活质量。
免疫治疗停止后的药物应用 特异性免疫治疗虽然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但疗程结束后仍有一部分患者症状复发。在找出发病诱因并加以控制的基础上,应该对患者及时进行有效的药物干预,这对于缓解临床症状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维持免疫治疗的效果,以实现“标本兼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