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ddayh.cn
来源: 耳鼻喉时空
外耳道炎( otitis externi)是外耳道皮肤或皮下组织的广泛炎症,正常的外耳道皮肤及腺体的分泌对外耳道具有保护作用,当外耳道皮肤完整性遭到破坏、腺体分泌障碍、致病微生物侵入时可诱发局部感染。常见的原因包括挖耳、污水入耳、中耳炎、外耳道皮肤病、佩戴助听器、免疫功能低下等。外耳道炎的严重程度与致病菌存在一定关系。最常见的病原体是铜绿假单胞菌(20%-60%)和金黄色葡萄球(10%~70%),常作有多种病原体同时感染。其他病原体多为革兰阴性杆菌(除铜绿假单胞菌之外)。
一、病理过程及分型
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病理表现为局部皮肤水肿和多核白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呈海绵样变或角化不全,早期皮脂腺分泌抑制。耵聍腺扩张,其内可充满脓液,周围有多核白细胞浸润。皮肤表面渗液、脱屑。外耳道炎按病程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急性外耳道炎常常指3周内迅速发作的症状和体征(通常在48小时之内)。慢性外耳道炎多指病程超过8-12周。
二、临床表现
急性外耳道炎症状包括耳痛(70%),耳痒(60%)或胀满感/耳闷(22%)、听力下降(32%)或咀嚼时耳痛。急性外耳道炎的一个特征性症状是耳屏压痛或耳廓牵拉痛。这种敏感症状程度常与耳道检查结果不成比例,在部分患者中可表现为耳廓或相邻皮肤的局限性淋巴结炎或蜂窝组织炎,慢性外耳道炎主要症状则为耳痒及少量耳溢液。急慢性炎症可相互转化。
三、耳内镜下的治疗诊断
耳内镜较传统直视下对外耳道炎的诊断要准确,并可鉴别化脓性中耳炎、外耳道湿疹、外耳道疖肿等。耳内镜检查可发现外耳道弥漫性肿胀致外耳道狭窄、外耳道内浆液或黏稠分泌物、外耳道皮肤充血,有时可累及鼓膜。
外耳道炎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清除局部分泌物、坏死上皮、肉芽,局部给予抗生素或激素治疗。耳内镜的优势在于可以在外耳道肿胀狭窄的情况下仍能充分的清除外耳道分密物及不可逆病变组织,保护存在可逆病变或健康的上皮组织,并可充分暴露鼓膜,排除或同期治疗并发的鼓膜及中耳病变。
耳内镜下还可以获取足够的外耳道分泌物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有利于指导抗生素的选择。局部运用抗生素可以使感染组织获有高浓度的抗菌药,达全身用药的100~1000倍。例如0.3%的抗生素溶液(市面上滴耳液常用浓度)浓度为3000μgml。而每毫升约10~20滴,根据液体性质(悬液、黏度等),每3~5滴中含有约0.5~1.5mg的抗生素。与全身使用抗生素比较,局部治疗避免了细菌长期暴露于亚治疗浓度的抗生素下,不易造成耐药菌的选择性抑制。此外,耳内镜下可均匀、充分地将抗生素、激素(纱条)应用在外耳道病变部位,不遗留死角。
四、注意事项
1、当患有糖尿病、艾滋病、耳道感染侵及耳廓、面颈部皮肤或侵入皮下深层的恶性外耳道炎等情况下,除应用局部治疗外,还应辅以全身抗生素治疗。
2、外耳道炎治疗后因定期观察治疗效果,迁延不愈、反复流脓时应该怀疑是否并发外耳道真菌病。此时应取外耳道分泌物行涂片或真菌培养以明确诊断。
3、清除外耳道脓液及痴皮后应注意观察鼓膜情况,若患者伴有鼓膜或者中耳病变,应适当调整治疗方案。鼓膜置管术或鼓膜穿孔患者能发展为弥漫性外耳道炎,因为脓性中耳分泌物可累及外耳道此时也需要全身应用抗生素,必要时并行影像学检查或手术治疗。若出现鼓膜饱满向外膨出,甚至出现针尖样穿孔、搏动亮点等表现(图5-27),往往提示外耳道炎合并有急性中耳炎,应全身应用抗生素并处理急性中耳炎。另外鼓膜穿孔时,建议避免局部使用有耳毒性的药物。
值得注意的是,放疗也能对耳廓、外耳道、耳周区域的皮肤产生急性或迟发性损伤反应。急性反应有红斑、脱屑、耳道耳廊溃疡,以致造成耳痛和耳漏。迟发性反应有皮肤萎缩、坏死或溃疡、外耳道炎、外耳道狭窄。损害上皮脂腺和汗腺可减少耵聍产生。放射治疗后的外耳道炎常常需要全身应用抗生素。
热门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