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出院后营养管理及随访
编辑:ddayh.cn
目前国内多数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临床实践中早产儿出院标准为:各项生命体征稳定,校正胎龄(CGA) 达34周、体重达2000g左右并持续增长,完全经口喂养,室温下体温维持稳定,疾病已愈或可进行家庭治疗。
早产儿出院并不意味着治疗、管理的结束,而是新的治疗、管理模式的开始。本文重点关注早产儿出院后营养管理及随访管理。
早产儿出院后营养管理体格生长状况的评估
调查显示,即使是胎龄(33.2±1.2)周、出生体重(2024±389)g的较大早产儿,NICU 住院期间营养管理仍有较大差距,体重增长不能达到宫内生长速率,胎龄、体重更小的早产儿,特别是VLBW/ELBW(出生体重<1500g,称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其中<1000g者,称为超低出生体重儿)婴儿,生长发育的问题就更加突出。虽然不断跟进国际研究进展,宣传早产儿营养指南,不断提高NICU管理能力、营养支持能力,但国内住院早产儿出院时营养状态仍不容乐观,因此,出院后继续营养管理的任务艰巨。早产儿体格生长不仅与神经系统发育密切相关,还与骨健康及成年期心血管疾病、糖代谢调节、脂代谢调节等密切相关。
早产儿出生后体格生长的评价需同时关注体重、身长及头围,充分评估并考虑各指标间的关系。出生后CGA40周前根据性别使用相应的宫内生长曲线作为体格生长评价标准,随后,可使用2006年WHO推荐的儿童生长曲线或2009年我国儿童生长曲线 。
出院后营养方法
①出院早期:通常指出院后2周内,此期重点是过渡为家庭对早产儿的全面管理,包括喂养,保证出院后早产儿体重稳定增长。建议遵循出院指导及建议,序贯出院时喂养方案,根据小儿喂养情况调节喂养量及频度,关注体重增长,使其接近出院前增长速度。此期间部分早产儿,特别是VLBW/ELBW婴儿,还会继续进行营养强化喂养。对母乳喂养的早产儿母亲需要进一步母乳喂养的支持及指导。
②校正年龄(CA)4~6个月以前:主要根据早产儿体格发育状况进行奶类喂养指导,包括鼓励、支持母乳喂养,根据生长状况选择及调整奶类营养密度。
③CA4~6个月以后:除奶类营养指导外,重点进行婴儿食品添加的指导及教育,帮助、指导家长合理搭配婴儿饮食与奶类的组合及过渡,适时引入恰当的婴儿食品。不仅关注饮食种类,还应关注营养素搭配、食物性状、喂养方法及饮食习惯的培养和建立。
母乳喂养
有条件的NICU应在早产儿出院前完成对母亲亲授母乳喂养的指导,对于胎龄/体重较大、吸吮力较强并体重增长良好的早产儿鼓励此方式喂养,帮助家长充分掌握母乳喂养的评估及观察方法。对胎龄/体重较小、吸吮力差或体重增长缓慢的早产儿,做好母乳挤出、保存及营养素强化的指导。通常,母乳营养素全强化喂养仅短期用于出院时体格生长严重落后者,通常为体重小于同胎龄、同性别胎儿第10百分位以下者,随后根据生长状况转为营养素半强化,直至停止强化。
混合喂养
在最大限度保障、鼓励母乳喂养的基础上,根据早产儿体格生长状况、基础疾病情况,引入不同能量密度的配方奶补充母乳喂养不足的部分。可供选择的配方奶包括早产儿配方奶、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或标准婴儿配方奶。
配方喂养奶
从早产儿营养素储存量较少、骨健康的角度出发,美国肠内肠外营养学会(ASPEN)推荐,对不能母乳喂养的早产儿应使用强化配方奶喂养至校正足月。出院后特殊营养强化配方继续使用的种类、时限则基于对早产儿体格发育的动态评价,需个体化指导。
婴儿食品(辅食)引入
可以考虑早产儿CA4~6个月间引入婴儿食品。
早产儿出院后随访
为更好地保障及促进早产儿身心健康及发育,完成早期疾病的继续观察及治疗,早期发现生长发育中存在及出现的问题,早期、及时干预及康复指导,家长定期带早产儿到医疗、保健机构检查,接受医务人员的专业指导、治疗,称之为随访。
2011年荷兰报道中度早产儿(胎龄32~35周) 预后的研究,学龄前期(43~49个月)通过家长问卷调查早产儿发育状况,足月儿(胎龄38~41周)、中度早产儿、极早产儿(胎龄
早产儿随访中使用CA的概念,早产儿CA(月)=出生后月龄-[40-早产儿胎龄(周)]/4。通常使用CA到2岁,对于胎龄
随访对象
所有早产儿,特别是胎龄/体重较低、生后患有各类疾病及生长迟缓等问题的早产儿,尤其是VLBW/ELBW婴儿。
参与随访的人员
由于成长中的早产儿可存在、发生各器官系统的问题,早期并发症需要继续检查、治疗,因此,早产儿随访应组建多学科、多专业人员参与的随访队伍,需涉及新生儿科、保健科、神经科、康复科、呼吸科、消化/营养科、心血管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参与随访的人员应了解早产儿发育特点,早产儿常见疾病诊治,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熟悉婴儿饮食添加。通常较危重早产儿生后相对早期主要由有经验的新生儿科医生随访,随后时期及一些相对病情较轻、胎龄/体重较大早产儿由保健科医生随访。改变随访承担者时需进行完整的信息交接。随访中,应以主管医生为核心,根据早产儿存在的问题,积极协调、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参与。
随访内容
(1)营养支持及指导:根据前述原则,使用恰当的体格生长曲线评估,除关注体格生长指数的绝对值及变化值外,还应特别关注体格生长指标在相应人群中所处的水平,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营养指导。
(2)早期合并症的后期管理:关注早产儿早期合并症恢复情况,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及治疗,如早产儿慢性肺疾病肺功能、肺动脉压力等,并与相应专科医生协同工作。
(3)神经系统发育状况评估及早期干预、康复训练:需特别关注神经系统发育,除临床体检及评估外,还需根据CA选择恰当的标准化评估方法、量表进行评估,对可疑或存在问题者及时转诊至专科医生处,进行进一步针对性检查,必要时早期干预或康复训练。
(4)早产儿常见合并症的常规筛查:根据现有指南进行眼底检查、听力检查。
随访频度
推荐早产儿随访频度为出院后1~2周内首次随诊,CA6个月内每月1次,CA7~12个月内每2月1次,至少随访到CA2岁。随访中需根据早产儿营养、生长发育、健康状况个体化调整随访计划。
保证随访率的办法
①住院期间:各级医护和家长多交流,建立互相信任和了解,使家长建立早产儿治疗、综合管理包括院内及院外两部分的理念,认识早产儿出院随访、继续管理是早期治疗的延续及健康的保障。
②出院时:医护详细介绍出院随访方法,包括首次随访时间、地点、科室和(或)医生。
③随访时:按基本随访计划进行,每次就诊后预约下次检查时间,并根据每例早产儿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发育状况个体化调整。有条件单位可电话提醒家长随访,或通过建立早产儿俱乐部、微信、网络等联络平台促进早产儿随访的开展。